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业已进入一个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自古就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城市化则是一个现代事件.就此而言,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界限便划分开来.这是一种城市格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之间存在,同时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存在.如果说这种差异,在表象上是由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名胜等物化的东西来显示的话,那么,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城市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有历史积淀,更有当代提升.在这中间,文化历史延伸与国家和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呈现而出.城市的文化品味,由此具有了值得人们注意的价值.  相似文献   
62.
经典是由历史积淀、认同基础和文化影响三个因素构成的。以此为基点分析近代中国的经典处境,我们会发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取代儒家经典的文化变迁过程。这两种经典的替代关系,是历史变迁所注定的。其中经典的新旧差异、思想的变局、精英的选择与政治的功用发挥着重要的变量效用。循此路径分析,我们对于经典的历史替代关系,就会有一个基于历史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3.
我想表述三个意思:第一,我们在讨论农民工或者外来工的问题的时候,一些基本预设是要进行批评思考的。我觉得“农民工”这个概念是一个非现代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预设的前提而进行调研的概念。因为“农民工”就是一个身份社会的概念,“农民工”的如此普遍我感到非常诧异。农民工的身份定位是很清楚的,而其角色定位是不清楚的。因为农民工在春节要回家探亲,所以是农民,因为在城里打工,所以叫农民工。所以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现代化原则: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当中一定要有承诺。实际上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农民身份就丧失了,所以我认为身份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很糟糕的概念。这个概念如此普遍地被使用了三十年,我觉得恐怕需要反省了。从这样一个身份社会概念出发,我们的很多制度设计是不会动摇的,所有教育问题、对散工的管理问题、优惠政策的实施问题都是不可以解决的。实际上这个基本预设就承诺了原有制度的正当性,而这个制度的正当性是不应该被承诺的。“外来工”这个概念,是一个封闭时代、古典时代的概念。1954年宪法被修改以后,我们不承认在现代的民主国家中,他的共同体成员具有自由移居的权利,所以才有所为外来工的说法。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难道我就不能到上海住,到北京住,到深圳住吗?就是公民没有迁徙的自由,才有“外来工”的说法,而这个概念就限定了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城市的一系列制度。比如说城市的户籍制度管理,对整个国家的流动乃至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正在丧失身份而获得城市新角色的那一批农民。所以在上一次《新快报》那个讨论里面我就说到,免征农业税可能有个危险的导向。因为那是让农民回流,让城市新居民再变成农民。这是反现代化的。这一届政府很多措施是有问题的。外来工这个提法也是有问题的。在一个城市里而,他们不是平等的城市居民,也不足一个国家共同体的平等公民,  相似文献   
64.
在改革具有天然正当性的社会心理氛围中,人们对于那些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当下生活质量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改革,可以有不加深省的满意度;只有到了这些问题的改革差不多进行完毕的时候,改革的满意度下降了,人们对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有了认知之后,改革的定位问题才会凸显出来。改革就此有了一个分水岭:如果说前此的改革是要满足人们的动物性需求的话,此后进行的改革就是要满足人们的政治性需求。人们在吃饱喝足甚或只是有吃有喝之后,就会产生当然的社会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65.
道德视域的扩展──从私德主导到公德优先任剑涛私德主导:传统伦理的优势与缺失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建构既具有悠久传统,又颇富理论贡献。从理论上来说,传统伦理文化不单对德性进行了哲学性思考,从而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据;同时,也对...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华文明之天下情怀的讨论,新见迭出,方兴未艾。那么,展开对于"天下"文明的讨论,其意义究竟何在?当下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肆意泛滥,人们不断用民族主义视角看待和分析世界。整个人类文明,正踯躅彷徨在危险的十字路口。此时此刻,适值"中华文明再出发"的前夜。从1840年走到今天,中华文明终于能够理性地重新检视自身文明遗产,筹划自己的未来,重启足可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明精粹。在文明论意义上,中华民族,其心智与心性,究竟对此世界有何贡献?通过对中华文明之"家国天下"概念的创造性阐释,是否会有化解文明冲突、救济当今世界体系之处?超越了现代性的普遍化技术系统在"新天下主义"中充当何种角色?概言之,"天下"情怀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全球治理的普遍意义和价值?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赵汀阳、任剑涛、许章润与关凯诸先生,围绕"新天下主义"予以深入研讨。通过此组专题笔谈,相信会对"天下"文明的研究有新的推展。  相似文献   
67.
科学家与社会贤达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家以其专业成就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成为社会贤达之后,常常容易发生两种解色之间游走的情形,亦即功能倒错.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从科学家转变为社会贤达的.  相似文献   
68.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体尤其是垄断经营的中央企业占据着支配国家经济资源的特殊地位。央企这样的经济巨无霸与全能型政府这一政治巨无霸之间的关系就此纠结起来:中央政府以央企作为组织依托调控经济运行的政治目标为预设,试图却无法全面控制中央企业;中央企业以市场规则和权力依托为依恃,常常挑战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两者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拉锯战,造成政府经济政策实施的内在障碍。出现这种情形,不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关系磨合错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难题所致。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策略性的经济形态,完全坐实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中,以法治方式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中央企业组织改造成完全依照市场规则运作的经济组织,使之与所有市场组织处于平等竞争的状态,进而终结国家权力与市场组织的非规范勾连,有力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69.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粗放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这是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所注定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各种现实动力与传统思想资源是促成转变的两大因素。在与资源和环境的相容性发展政策选择中,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对于相关问题积聚了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可持续发展政策毕竟是现实动因促成的政策举措,因此不能将传统思想直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的依据。儒道两家有关资源环境与人的相容性关系的理念,只能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间接精神基础:不过在两种关联中,其消极关联促人尊重传统智慧,其积极关联推动政策制定者使用相关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0.
私人(the private)是与公共(the public)相对应的现代政治哲学概念。但是,何谓私人、私人领域,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解析。私人是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其在与公共的比较中得到内涵上的澄清。而私密化不是一个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它完全是一个脱离公共而独立自存的概念。私人领域只有在与公共领域相对而言的意义上,才能显示它的私人隐秘生活的特质。而私密性是一个拒斥公共,并将人完全引导到拒绝公共生活的自私理念。在考察私人概念的时候,需要划分私人与个人、私人与私有、私人与私产、私人与私隐的边界界限,从而准确把握私人这一概念的所指。私人概念需要从四个向度上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私人自身、私人间关系、私人领域的显现形式、私人作用的形式。私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获得的规定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