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6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44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何一民  廖羽含 《民族学刊》2021,12(12):30-37, 127
早在上万年前藏族先民就不畏艰难险阻,在雪域高原进行各种活动,并寻觅适合人居的生态空间,建立了早期的聚落。生态居住环境的营造是藏民族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藏民族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藏民族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西藏早期先民对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临水而居与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是西藏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的部落和氏族所建立的小邦及早期城市就主要集中分布在该流域;二是依山而建与生态宜居空间的营建,藏族先民在城市聚落选址方面不仅重视宏观区位的选择,同时也高度重视微观地理空间的选择,充分考虑其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特别对气温、降水、季风等高原气候特点的考虑。因此可以说,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建筑理念和选址经验。  相似文献   
42.
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一批城市被强行开埠通商,由此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化,但同时也使这些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些城市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由农业时代的城市向工业时代的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43.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因而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加强对清代城市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有关清代城市的研究成果众多,相关科研和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学科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44.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行政等级网络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城市体系派生出一种新形式——市镇;其中,景德、朱仙、佛山、汉口四镇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被称为天下四大镇。四大名镇可分为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加综合发展型和商品集散地型,其兴起具有部分共同的因素。近代以后,由于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传统的工商市镇面临各种冲击和挑战,四大名镇中的汉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通商口岸,现代性因素快速增长,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向近代新型城市的转型,最终与武昌、汉阳合为一体,成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而朱仙、景德、佛山三镇却因自身优势条件的丧失,城市功能不能适时地进行调适、转型而逐步走向衰退。四大名镇在近代的分化和不同命运,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曲折。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东中部的城市也遭到严重破坏而普遍出现衰落。抗日战争却使大量东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向西南地区汇聚,由此促进了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与空间分布的变化。此一时期,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发展类型也随之而发生变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为支撑中国坚持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地。  相似文献   
46.
论外力对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何一民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主要是受国外因素的影响,这个观点已失去了80年代的新鲜感。因此仅仅承认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研究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而这恰好是早期现代化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略陈现见,抛砖引玉,以就教...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得到优先发展, 其虹吸 效应突出。 不断集聚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持续扩张的建设步伐, 对拉萨城市综合承载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 战。 通过对拉萨城市自然生态承载力、 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发现维系拉萨城市健康发展的上述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 部分指标已接近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临界点。 而未来数年, 随着川藏高速公路和川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更多的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将汇聚拉萨 市, 从而推动拉萨城市进一步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拉萨经济发展新高潮和人口增长新态势, 应制定科学的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选择合理的内涵式发展方式, 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 探索出一条适合 青藏高原区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西藏文明起源较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和金属时期。旧石器时期,西藏已经出现早期人类的活动;新石器时期,西藏文明有较大发展,已经形成了聚落;金属时期,西藏出现了阶级分化,各种小邦林立,部落政权产生,一种有别于村庄聚落的居住形态——堡寨出现,堡寨成为城市的雏形。随着小邦间相互争雄兼并,西藏逐渐形成三大部落联盟,在这一时期,西藏早期的城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49.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四川省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已达52座,但各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均存在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何一民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而造成了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地向西迁移,这就是近代中国人口的“西进运动”。“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即是推动了西南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战时人口的变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