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6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44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岷江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泉地之一,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种文化在此汇集交融,沿岷江上游干流形成了多个历史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展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历史文化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虽然有关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而,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当代,如何科学地加强对岷江上游历史城市的保护,同时将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2.
中国本土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发展演变、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学科分类来看,中国学是以中国为整体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具体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人的特质,中国文明的内涵和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现代中国国家的形成,现代中国的建设,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于当今世界的地位作用等.  相似文献   
63.
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城市完成了从堡寨向城市过渡,其标志之一就是拉萨城市的建立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成为西藏的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吐蕃后期,西藏出现分裂,导致拉萨等城市衰落,但也促进了日喀则等城市的兴起.元代将西藏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由此对西藏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西藏与内地交通沿线一批中小城镇的兴起.  相似文献   
64.
西藏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与中国内地并不一致,因而本文综合西藏城市内部发展演变的特征,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对西藏城市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划分为五大阶段,即西藏城市的孕育期(堡寨部落时期)、西藏城市的形成与曲折发展期(吐蕃时期)、西藏城市纳入到统一中国的发展时期(元明时期)、城市的复兴与平稳发展时期(清代民国时期)、城市快速发展与现代化时期(新中国时期),并对每一时期的城市发展特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5.
西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因而城市体系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清代前中期,西藏城市主要分为前藏、后藏、阿里、康藏四大区域,并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昌都、噶大克为次中心,各宗所治为第三层级的区域城市体系.西藏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城市多集中于河谷地区,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甚远,多沿陆路交通线分布,为交通要道的节点和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66.
何一民  付志刚  邓真 《民族学刊》2013,4(1):50-60,110-112
西藏城市虽然形成较晚,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西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西藏城市是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受宗教影响巨大,宗教文化功能突出。自元代以来,西藏城市还充分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边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68.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历史文名城保护发展规划。1986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补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召开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研讨会,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保护发展建议》。此后成都市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即从个别保护到群体保护,从静止保护到动态保护。十余年来,名城成都的保护成绩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格的和谐协调;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城市人口发展的矛盾;城市建房与绿化环…  相似文献   
6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有关新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较为薄弱,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的研究更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呈现出“零散化”和“边缘化”的状态,缺乏宏观研究视野,缺乏理论思考与理论建设,研究者之间缺乏互动,各观点之间对话不够。对新中国城市史进行分期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提供结构性的研究框架;二是可以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逻辑前提;三是可以提供价值评估体系和整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对新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关键时间节点作为历史分期的重要依据,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七个阶段,各时期城市的发展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70.
在中国农业时代,城墙不仅作为城市的防御设施,对于抵御外敌入侵、加强对内管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城市与乡村区别的重要文化象征而存在,因而一直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末清初,长期的战争导致大多数城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墙的破坏尤其严重。清朝建立后,清统治者传承了历史上的城市制度和城市文化,高度重视对城墙的重建或修葺。清代对城墙的重建或修葺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从顺治朝始直到嘉庆朝才基本结束,内地十八行省多数城市的城墙都进行了重建;同时,民间社会也大力支持和参与,主要表现为经费的捐献和劳动力的参与。清代对城墙等基础设施的重建,无疑是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其他各项重建工作的基础,对于城市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城市营建制度和管理也基本上沿袭明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清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对于汉文化予以认同,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满族主动融入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