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制转轨论企业总产出的核算□文/湖北省鄂州市统计局何中华杨先桂胡志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逐步确立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以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过程及其结果.其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其实质是现代性的广泛展开,其历史后果是人类文化的深度匀质化.科学理性这一现代化的文化内核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致使20世纪中期出现了全球性问题.人类要摆脱生存困境,就必须寻求诗意地存在、历史的"合题"、永恒之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表面看来,"重读马克思"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学问题.倘若这样,我们只须揭示马克思"文本"所给出的意义的可能性空间及其边界就足够了.但是,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重读马克思"具有远比解释学含义广泛而深刻得多的性质.它所涉及的真正问题在于对马克思思想之哲学性的恰当确认.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进步呼唤着哲学的变革。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问题。但是,具体切实的成果与争论的热烈气氛似乎不很协调。关于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建构,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设想,如本体论观点、认识论观点、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等等。真正把它们付诸实施,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唯物史观二题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唯物史观二题新议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系)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来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种再认识既有助于人们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有助于人们根据时代精神的嬗变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清算旧哲学时指出,随着辩证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建立,以往全部哲学除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一纯粹思想的领域之外都变得多余从而被驱逐出自然和历史领域。“哲学终结论”利用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其实,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理论思维(辩证法)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二元性及其悖论。恩格斯未能真正超越经验与超验的外在对立。这个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哲学终结论”试图借助经验自然科学的进展拒斥哲学是虚妄的。  相似文献   
17.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3,23(4):66-73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它不是认识论和狭义历史观的,而是本体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其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观的(1)由“物质”到“实践”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2)对“抽象的个人”进行批判回到历史本身;(3)以实践为基础扬弃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二律背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4)由“说”回到“做”哲学观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6,27(3):5-16
实践之所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取决于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所固有的开启性。在实践这一原初性范畴的展开中,一切可能的存在者“是其所是”,即显示并证成自身。按照“能指”与“所指”的划分,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是在“能指”意义上成立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昭示的乃是非外在式地看待事物的本然的观察方法,亦即“回到事情本身”。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于作为人的实践性存在的展现方式的历史的把握,是一种反身性的内在的“体认”。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建构的独特角度。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而使“改变世界”的要求获得了一个理论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有关“哲学的终结”或所谓“后哲学”的呼声几乎不绝于耳。一般地说 ,对哲学的合法性真正具有解构作用从而构成威胁的 ,主要有海德格尔、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人的观点。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剖析 ,可以发现 ,“哲学终结论”对以往哲学的颠覆 ,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基于对传统哲学的某种误解。他们对哲学所作的解构 ,不过是一个“后现代”的神话而已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对人的发现和觉醒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因而被誉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耐人寻味的是,今天人们在回应现代化挑战、反省民族文化积淀时,蓦然发现尚有许多未经时代精神洗礼的污垢,从而不得不重新回到五四的主题.这当然不是时间上的回溯,而是在文化启蒙意义上历史出现的惊人相似.五四运动后已经有几代人演出过一幕幕悲喜剧,但五四的主题却仍在困扰和折磨着我们.文化启蒙真象希腊神话所描述的西西弗斯滚动巨石那样,无休止地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仿佛已成为一种宿命.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应该是对如何摆脱这种命运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