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读书·思考·写作三位一体何中华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无定法”。写文章如此,学习和研究亦然。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独特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自学哲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读、思、写相互强化、三位一体的路子,效果较好。现略作说明,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52.
历史抽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何中华目前,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中,还是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察中,不难发现一种方法论倾向,即回到具体、回到现象、回到事实。这既表现在有的论者对所谓“过度抽象”的批评方面,也表现在某些论著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中,例如否定对社会发...  相似文献   
53.
关于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代价的几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进程中 ,历史代价问题日益突出 ,它的产生有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操作层面的原因。在现代性的语境中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有了敌对的性质。这是历史代价的实质。单纯地用理性尺度或用价值尺度评价历史代价都是不充分的 ,健全的态度应该是坚持这两种尺度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克服和弱化历史代价 ,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避免发达国家的失误 ,二是寻求传统文化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是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 ,以优化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4.
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研究,大都是一种静力学的或曰静态的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地思”的运思特点,遮蔽了价值的历史展现性质,从而妨碍了对其本真性的揭示.按照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只有把价值范畴当作一种历史的规定加以追问,才是恰当的.价值同理性的分裂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或事实,它在本质上属于现代维度.“价值”被作为一个自觉的问题提出,意味着价值同理性的分裂及其对立已然在历史基础层面实际地发生了.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批判的尺度,要求“从后思索”,但若脱离了历史基础,就有可能沦为“乌托邦”,从而酿成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55.
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哲学与时代具有永恒的关联,当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建时,不能不关注到世纪之交这一时代特征。回顾20世纪及其留给我们的遗产,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生存处境等暴露无遗。因此,新哲学的重建首先是从对20世纪的反思开始,20世纪人的自我中心化倾向达到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程度,寻求对话、克服哲学的异己化显得十分迫切,21世纪人类面临的使命向人们提出了重建哲学的要求,而回到自身则是世纪之交的人们对哲学的期望和深刻内容。  相似文献   
56.
中国哲学往往被称作是神秘的或神秘主义的。其中隐藏着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尺度 ,即唯有西方哲学才是“好的”、“正常的”。这显然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神话。那么 ,是不是对于各式各样的“哲学”就丧失了做出优劣判断的标准和可能了呢 ?问题仅仅在于做出这种判断的唯一凭据不应该出自某种偏好 ,而应该出自哲学本身。究竟谁是谁非 ,并不完全是一个相对主义的问题 ,其中包含着必须正视的差别 ,即究竟哪一种主张对于哲学而言具有真实性。分析哲学的建设性意义是科学的而非哲学的。把它扩展到哲学 ,乃是一种错置和误用。这正是分析哲学历史命运的悲剧性所在 ,也是分析哲学的偏见之源  相似文献   
57.
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性",在哲学的范围内是一个假问题。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仅仅在科学视野内有效。实践本体论批评者大都未曾超出一种外在式的思考方式,即设定外在于实践的视角,从而有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和属人的自然界的匹分。这一匹分恰恰先行地解构了使本体论赖以成立的逻辑条件即视野的绝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逻辑矛盾。马克思哲学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了第一原因,而且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把这一终极的原初基础奠基于人的存在——实践,从而为人的实存与本质的历史分裂和历史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58.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是整个中华民族遭遇的一场特大灾难。自然总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最深刻的震撼,提出最艰难的命题,——此次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人宝贵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使我们国家和人民承担起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理解自然、审视生命、反省人生的契机。在这样的灾难和困境面前,学者当然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担当。而这里所刊发的几篇文字,有来自人文学者的深切思索,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考察、分析与建议等等,正可以部分地代表知识界的思考和努力。  相似文献   
59.
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商品经济构成它的世俗基础,全球化趋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进一步促成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它导致了绝对价值的遮蔽和消解,其历史后果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障碍、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人的精神焦虑、道德感的脆弱。面对文化多元时代的挑战,未来的选择应当是:恢复对永恒之物的敬畏、捍卫精神价值的至上性、重建人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60.
"现代性"征候与SA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突袭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次影响深远、广泛的灾难性事件●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性审思● 本刊将就此在“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中持续向研究者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