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化启蒙是指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总体系统的创造性转换,它体现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人的主体性的不同确证方式。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化的启蒙迄今为止尚未彻底完成。因此,需要透过文化表象,对当代中国文化启蒙和超越问题作出逻辑的和历史的说明。从逻辑层面看,文化启蒙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整个社会有机系统与构成该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悖论及其超越。从历史坐标看,必须正确确立文化启蒙意义上的时代精神,摈弃那种以民族性抵御时代性、以逻辑掩盖历史的滞后与超前的两种倾向,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全方位重建,寻找一种文化选择的时代参照。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包含着许多理论生长卢、和天才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史价值。《草稿》对人及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审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研究人的存在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对"人"的哲学审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眼进行的:1.对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揭示;2.对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概括;3.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之目标的设定。他对"人"的经济学审视主要是围绕人的异化的历史生成和历史扬弃而展开的。他对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是互为条件、内在统一的。《草稿》中所体现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既是他的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视野相整合的前提,同时又是这种整合的表征。  相似文献   
63.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1,28(2):31-36
在世纪之交 ,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不难发现它正在经历并有待完成这样几个转变 :一是在自我反思方式上从“解构”到“建构”的转变 ;二是在自我把握方式上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三是在自我理解方式上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四是在自我定位方式上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4.
最近20年的中国哲学发展,感应时代之脉搏,得改革开放之助力,成为建国以来哲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其观点之新颖、视野之开阔、方法之多样、成果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对它进行任何一种概括,都将遮蔽其他可能的视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作出某种大致的总体把握。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大体上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它们既是时间上的递进,又是逻辑上的深化。主体精神的觉醒构成其中的主旋律。1.1978~1980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这场…  相似文献   
65.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6.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动机之一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这个判断折射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哲学旨趣的某种误解.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唯物论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失效,主要是因为未追问历史动力的动力和辩证法的阙如,这同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式旧唯物论的缺陷归结为拘泥于感性直观大异其趣.与马克思试图从逻辑和历史双重意义上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不同,恩格斯致力于强化这种对峙.  相似文献   
67.
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德治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语境,即汲取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反秦代严刑酷法,凸显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也有其一般历史原因,即农业文明及其基础上的宗法社会对于道德的格外依赖.人的血缘关系及其调节在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构成道德伦理及德治思想的发生学土壤.董仲舒从本体论前提、阴阳关系、人性论预设、五行说、自我中心化观念、道德预防作用等不同层面,多维度地揭橥出其德治思想的理由和根据.  相似文献   
68.
社会活力问题的提出,似乎同现代性内在相关。因为它只是在现代社会才为人们自觉意识到并作为一个目标被建构起来。表面看来,社会活力是对特定社会状态所作的一种客观描述,它在价值上是中立的。其实,社会活力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为当它被赋予特有规定之后,就更“...  相似文献   
69.
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和“自然”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人文与自然发生冲突植根于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要克服工业时代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使二者走向和谐,其可能的途径是:1.扬弃人的自我中心化;2.寻求技术的诗意化;3.借鉴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0.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始关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去年,高清海先生从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及其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作为哲学当代形态的“类哲学”及其思考,并就此作出了较系统的阐释.应当说,类哲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精神创造性解读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