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雄性的培养     
如果在一个小家庭里,有了一个儿子呱呱坠地,父亲不再是这家里唯一的雄性了,他要从父亲的角度来考虑对这个男孩子最重要的事,他会把什么放到前头呢?会按照什么次序来教育这个孩子呢?以下只是我的一点考虑,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里的父亲的考虑。  相似文献   
22.
一、实践的挑战和应用伦理学问题的迫切性  近年来世界哲学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从语言逻辑等较形式的问题转向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 ,尤其是转向伦理学问题 ,伦理学越来越处于哲学讨论的中心 ,而在广义的伦理学范畴中 ,又有一种向诸多应用领域发展的强劲趋势 ,以及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倾向 ,国外的伦理学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在从事应用研究 ,以帮助处理和解决各种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的社会与个人的生活、关系、精神与道德问题。在中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分流 ,诸如公正、法治、反腐败、体制改革、贫…  相似文献   
23.
简单生活     
我们是得好好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本来是我们买来伺候我们,让我们生活得方便的,结果后来却变成要由我们来伺候它们,让我们经常感到忧心忡忡了。我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们了,没有它们的时候渴望得到它们,  相似文献   
24.
整体的、历史的考察中西两种文化可以发现,近现代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再经过以希伯来信仰为源头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演变而来的,它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文化的信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源泉中汲取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则始终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外来文化如佛教的传入,也未能改变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核,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而著称于世。中西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的交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而开始的,经过激烈的冲突和震荡之后,中西文化在本世纪已进入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新时期,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新阶段,我们既要克服盲目排外的心理,更要消除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站在自己的基点上来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5.
1、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由天赐的运气或自我的精明巧妙地造成。男人并不总是凭其勇敢成为勇士,女人亦不总是凭其贞洁成为贞女。  相似文献   
26.
何怀宏 《社区》2014,(32):16-16
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  相似文献   
27.
2010年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这是继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三位清华学者的文集。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学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三联学术出版中心于2011年3月26日在清华园联合举办"陈来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谢维和、李昕、万俊人、王博、何怀宏、张学智、胡军、肖鹰、舒炜、高瑄、梁枢、段伟红、辛鸣、曹峰、强昱、向世陵、彭国翔、干春松、郑开、杨立华、吴增定、唐文明等首都高校学者参加了座谈。发言稿经翟奎凤整理和参会学者审定,现将部分内容刊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28.
在丁文江、赵丰田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中,收有梁启超1925年7月10日写给梁令娴(思顺)等孩子的一封信,梁启超在其中写道:  相似文献   
29.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是指一种终极的价值信仰根据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关系,它实际上隐含着这样的重要问题:我们的道德行为是否需要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来支持?道德与终极信仰可以有一种什么样的关联?本文选择基督教文化中最早以最鲜明和最沉痛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作为个案进行探讨,从而为反省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0.
不知所终     
何怀宏 《领导文萃》2005,(2):162-164
小时候读到一些隐士侠客的故事,最后的结尾常说到“飘然远引,不知所终”。这些人肯定还是照旧有自己的生活和结局,只是原来知道他们的人不再知道他们的消息了,后来的历史学 家 们 也 找 不 到 他们了,他们有意使自己脱离了别人的视线。而当年,他们显然还是因某种行迹而引起过或将要引 起人们的广泛注 意,因为普通老百姓并不会这样写。无论如何,一个 度少年的心灵会感到这是多么的潇洒:风尘救难而功成不居,学富五车而纹丝不露,最后只见一人一剑一蓑一笠在潇潇细雨中远去。 这些故事中最著名、也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老子,据说他骑着青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