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儒学在宋代以理学的形式复兴,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最终完成了天理本体论体系的建立.朱熹建立的客观本体论,是一个包含诸多范畴的庞大的体系,然而朱熹的本体论体系却并非以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的.笔者从辨析其基本范畴的意义入手,将其散见于不同著作中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观点耙疏整理为一个相对完整而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以进一步加深对朱熹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的世界观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很好地征明了这一点,这可以从他超越费尔巴哈的三个步骤中清楚地看到。首先,他在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费尔巴哈派时,就以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开始孕育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第二,新世界观的雏型包含在分化劳动理论中,受到旧思维方式的束缚;第三,最终冲破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彻底清算与旧哲学体系的一切联系,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4.
吕思勉的《理学纲要》是其涉足理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他举理学家重要学说,阐述了理学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他的朱子学研究主要围绕理气论、鬼神论、心性论与知行关系等方面展开。他认为朱子是理气合一论者、朱子学与科学存在一定关系、朱子对致知与力行未尝偏废等。另外,他还介绍了朱子与北宋五子思想的承继关系及朱陆之异等内容。他的这些研究,反映了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时代关注点,同时对当今朱子学研究亦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倡导“唯情论”,试图通过情这一路径追求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这种趋向由李贽发起,在袁宏道审美观的演变过程中更趋明显,随后的汤显祖表现出对超越肉体的精神意义的情的渴望与追求,而冯梦龙则试图以主体的内在情感为道德规范的基础。这种种努力和探求,使得晚明思潮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路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宗周对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有独到见解 ,认识到理是人的抽象思维的成果 ,理性思维可以超越有形的限制而达到无限 ,并主宰万物。但他将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直接同一 ,同时将“独体”作为人的意志本体 ,主张理智与意志相结合 ,以抑制主体感性存在的生命欲望 ,这使他的自我观表现出禁欲主义色彩。他的理想自我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然后完善自我 ,成圣成贤。他从本体论、价值观、认识论三个层面都得出超越生死的结论 ,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自我观与内在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明代著名理学家周瑛的科学思想的分析:一是周瑛运用"据理而推其说"的论证方法.对前人的科学假说进行批判的继承;二是周瑛根据自己的科学观点,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解释;三是周瑛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体结构进行的具有解剖学意义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成就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中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又要能够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一致的趋势。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没有社会实践观 ,因而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其成果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矩”与“欲”间张力的弥合傅小凡孔子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转型时期,深切地感受着"矩"与"欲"之间的对抗与冲撞,他毕生为弥合二者之间的张力而不懈地努力着,向外维护社会秩序恢复"矩"与"欲"之间的平衡,向内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在本质而成就理想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