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22.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已进入历史的新阶段。计划体制下确立的"技术分类—专业分工—行业分系统"的文化管理架构及其依赖于类型技术所提供的专业性边界和行业制度合法性,业已受到来自于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市场和行政管理系统一体化要求的巨大挑战。数字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能够抹平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行业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及边界。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馆等行业,形成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传媒行业,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大文化传媒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  相似文献   
23.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河西走廊地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开展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与游线组织创新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24.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基本类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节庆保护与开发模式、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基本类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业已形成一些典型范本,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25.
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演进的社会转型和由数字技术推动的市场结构升级,导致了在计划体制下建立的"专业分工-行业分类"型文化管理体制框架不能适应日益拓展的文化市场需求.基于"同权分割"设计理念的小文化行业体制导致了文化行政部门在新兴文化管理领域的不良"博弈". "魔兽门"事件集中反映了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内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从一个侧面提出了深化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文化部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傅才武 《江汉论坛》2012,(1):134-140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生长"道路不同,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走一条改革转型道路。建国之初确立的国家文化事业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人才基础和物质基础。但是,作为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传统文化事业体系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理念和管理方式,存在着从理论基础到功能结构上的诸多差异。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但又必须超越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系统结构创新,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绝非对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小修小补"或功能升级。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201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秦兵马俑展”为案例,对300余名观众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发现多数观众对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尚不确定.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观众认可对外文化交流对提升中国形象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超越中西方文化对于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因此,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历史文化交流,传播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以展示和传达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成为新时期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8.
29.
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政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对三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一个宏观上的总结和评价.本文从公共政策人手,探讨政府、市场和文化单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立足于三十年来政府、市场和文化单位所处的历史发展进程,客观评价这三大主体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作用范围,预测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就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基本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0.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显示出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总体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与路径主要有:借助非均衡发展策略,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增长极、积极培植新型业态,着力培育新兴文化市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