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策划应结合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长期致力于栏目建设。在此基础上,应有所突破和提高。设栏时应虑栏目的可行性、稳定性,发挥栏目的学术前沿性和编辑的导向功能,尝试栏目主持人制度,尝试策划多个栏目,关注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及其<史记>构成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因此,只有把司马迁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个人,<史记>作为总体世界观即历史哲学才能被给予.这构成司马迁与汉代社会关系的核心命题.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汉代社会的贫困化,二是司马迁诗人形象的确立,最后是<史记>知识学性格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发愤”是对历史主体卑贱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切身体验,由此产生出司马迁高动力的创作心态,酝酿出其多层次的创作动机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愤说”理应是司马迁所建构的宏观历史的动力论,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动力论。 相似文献
14.
党大恩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4):1-4
要提高期刊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编辑人员各方面素质的锻炼,特别是要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史记》“异代合传”提供的文献语境考察知行关系这一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征。在古典文献语境中,知行之间借助言语实践这一媒介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兼容知、言、行三种要素的逻辑结构,因此,知行关系超出认识论而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和修辞学命题,其政治哲学内涵即司马迁所谓的发愤言志。知行关系命题在古典时代的逻辑结构和命题内涵对于反省置身于技术体系奴役之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唐诗笺证中贯穿了对以文为诗这一古典诗学命题的阐释,其具体内涵是诗学和修辞学的统一,是现代自由主义理念和民族文化道统承担精神的统一,因此,陈寅恪的唐诗笺证给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启蒙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