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 ,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 ,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现实社会与文化处境入手 ,剖析了制约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提出了赫哲族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从1988年起,就通过加拿大驻华使馆和我国国家民委外事司,开始了对我国民族地区项目的援助与合作.到1991年,已向我国陕西、宁夏、青海等西北民族地区的57个建设项目提供了近114万外汇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对华援助,主要是支持民族地区的小型发展项目.它要求受益的公众面较广,援助项目以提高人的素质、技能水平为主,尤其重视妇女培训及改善妇女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加拿大基金项目的申请、使用都很灵活,但管理却非常严格,执行方法也与我们历来的传统方法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华文明之天下情怀的讨论,新见迭出,方兴未艾。那么,展开对于"天下"文明的讨论,其意义究竟何在?当下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肆意泛滥,人们不断用民族主义视角看待和分析世界。整个人类文明,正踯躅彷徨在危险的十字路口。此时此刻,适值"中华文明再出发"的前夜。从1840年走到今天,中华文明终于能够理性地重新检视自身文明遗产,筹划自己的未来,重启足可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明精粹。在文明论意义上,中华民族,其心智与心性,究竟对此世界有何贡献?通过对中华文明之"家国天下"概念的创造性阐释,是否会有化解文明冲突、救济当今世界体系之处?超越了现代性的普遍化技术系统在"新天下主义"中充当何种角色?概言之,"天下"情怀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全球治理的普遍意义和价值?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赵汀阳、任剑涛、许章润与关凯诸先生,围绕"新天下主义"予以深入研讨。通过此组专题笔谈,相信会对"天下"文明的研究有新的推展。  相似文献   
15.
关凯 《办公室业务》2012,(15):191-192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要想发展,缺的并不是环境、市场,缺的是人才。习惯上,都认为高学历、高层次的人,但我认为学历固然重要,而品格更不可少。同时,随着社会化分工愈来愈细,职业和工作种类越来越多,各种专业的、单一的、多角度的职业也越来越多,如"产品经理"、"品牌经理"、"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财务主管"、"知识总监"等等新名词,这样为越来越多的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更多展示和成才的机会,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而现实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将主题置于更为系统宏阔的学术视野,避免单一学科的诸多局限。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学术进取提供强劲动力,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学科融合也是新文科理念的要义所在,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要而言之,加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打造学术共同体走起。为此,严庆教授创意策划,本刊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以期实现星光交彻,集聚智慧,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7.
关凯 《中国民族》2014,(11):18-20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实体国家。近代以后,中国的边疆政策融汇历史经验的传统和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了新中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一系列民族政策。从这个制度中,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中华文明帝国的历史传统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遭遇,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为中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之间采取的一种妥协性制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体制建设进程的产物。基于民族区域自治,文明帝国的"藩属"成为民族—国家内部的"边疆地区"。国家优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将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整合进现代语境下的国家"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既承认、容纳和适应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也固化了族群边界,并受到国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运行机制上制度效能有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在遭遇一系列的挑战,面临一种不确定的演变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12年6月12日晚,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国家体育馆拉开序幕,当晚的开幕式晚会名为《盛世中华》。实际上,不仅因为晚会命名体现出来的国家情怀,更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在场,这台晚会已成为一个国家化的仪式。这是一个特定时空中梦幻般的仲夏之夜。即使只是观看网络视频,仍可察觉晚会场面的变幻、恢宏与精致。如今的晚会,在现代舞美技术和各种音像声控高科技的强力支持之下,制造出各种令人目炫的视觉体验。通过国家化仪式来呈现少数民族文化,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一个新的"文化传统"。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0.
关凯 《西北民族研究》2003,25(2):116-126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