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英汉翻译中四字词组的运用刘云波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教师》的汉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来,译者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除对拙译的译文质量表示嘉许以外,来信者大多注意到了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四字词组这一特色。本文拟以《教师》中的译文...  相似文献   
32.
马延炜  刘云波 《中华魂》2013,(24):46-4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百年,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的百年。以反对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以革新求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这一时期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3.
对民初蔡愕的政治态度,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或谓“附袁反孙”的改良派,或谓“抗袁拥孙”的革命派,或谓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派等等,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蔡锷既非改良派,也非革命派,更非中间派,他只是一个有爱国心的职业军人,是一个对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知之不多、不深,但却能顺应时势,凭“良心血性”而行事的爱国主义者。蔡锷首先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其民国初年的所言所行,可以说无一不是以大局稳定为前提,无一不是以爱国、民主为目的。综观蔡锷民国初年的言行,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首先,呼吁组织中央…  相似文献   
34.
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二是其民主政治思想的激进性和深刻性.与此同时,作为革命派群体内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其民主政治思想还具有非常突出的两大个人特色:一是对内阁制民主的极端崇拜,二是强烈的法律意识.这两大个人特色与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学识素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5.
刘云波 《湖南社会科学》2006,312(5):181-185
晚清思想文化(主要指思想文化观念)上封闭的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传统“华夷”等级观念的畸形延续;二是传统礼仪观念的恶性发展;三是传统“义利之辨”的愚昧坚持。晚清思想文化上封闭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二是延缓了中国近代化(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时间;三是束缚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相似文献   
36.
论孙、黄“国旗式样之争”刘云波(湖南社科院历史所)孙中山与黄兴是辛亥革命历史上无可争辩的一、二号人物,世称“开国二杰”。综览二人一生的交往,团结协作无疑是主流,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也时有分歧和争执。因国旗式样的问题而引发的争端是他们共事以来的第一次公开分...  相似文献   
37.
关于典故的翻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典故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 ,致使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典故成了翻译的一大难题。作者从翻译的角度将典故分为三类 ,并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译例提出了各类典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8.
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试从发展的角度探讨其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39.
译文能译得同原著一样神形兼备、给读者以与原著完全相同的概念和艺术享受吗?这是翻译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笔者同意包振南等同志的看法:要求译文能对读者产生与原著完全相同的艺术感染力。这只能是翻译工作者的理想目标。但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是不容易的,有时简直是不可能的。越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其译文所产生的艺术效  相似文献   
40.
马延炜  刘云波 《中华魂》2013,(22):29-31
巾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号称“上下五千年”,与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世界四人文明古同,并是其中唯一一个文叫延续至今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各民族彼此融合,在交融发展中渐渐形成了勤劳勇敢、仁爱友善、热爱祖国等其同的精神特征,这些民族性格经过岁月的熔铸和洗练,一起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历史源泉。今天,当我们追溯中国精神历史源头的涓涓细流时,不能忽视的是出自湖南的这股清泉,它产生于湖南独特的历史、地理、义化土壤之中,具有浓郁的湖湘特色,又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息息桐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