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12.
刘元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5)
台湾自古属中华, 汉族高山是一家。 岂许腥膻蒙社稷, 不容蝥贼毁桑麻。 千秋大业驱何虏, 一代英雄赐姓爷。 三百年来民气盛, 教他纸虎认前车。 ——郭沫若 《郑成功》是郭沫若同志创作的唯一的一部电影剧本。由于发表不久就碰上“十年动乱”,失去了拍摄、上映的机会,所以知者寥寥,评论文章更少。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郑成功是一位具有真正意义的民族英雄。之所以说“真正意义”,是因为不管是岳 相似文献
13.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正> 传记文学,是厉史与文学的交叉学科,但首先是历史。这就是说,要求写真人真事,按照人和事的本来面貌忠实地作出记录。它可以渲染,可以强调,甚至可以夸张,但绝不能伪造。有时候,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影响全篇的价值,其主要情节需要绝对 相似文献
14.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正>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名诗作于何时?目前通行的公开出版物,均作“1925年4月”。因为诗人1925年5月才离美归回,又断言这首诗是诗人留美时期写的。然而,统观诗人留美时期的作品,他总是把自己的祖国幻想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比如在《忆菊》中写道:“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而在《死水》中为什么又这样诅咒祖国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有些同志看到诗末注明的写作年月,便想当然地解释说:“诗人在国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了解革命的大好形势,只是深感自己国家的落后,又从亲友的信中了解到祖国的悲惨现状,使他对反动军阀更加痛恨和愤怒,对中国的黑暗社会更为不满。在回国前夕,诗人写了《死水》这首……。”(十六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相似文献
15.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正> 在一九五五年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胡适的《尝试集》曾被认为是“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反人民、反革命”、“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毒药”。这样的批判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毫无疑问,胡适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学者,但是,他走向这条反革命道路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五四运动以前,他是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上,全面地坚决地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班新人物”那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党八股》)。不过,他只反封建主义,不反帝国主义,所以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对文化革命进行领导的时候,只能充当一个盟中,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正>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中,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意,具有特殊诱人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研究沫若同志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离开其思想内容。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纯真。这自然是由他襟怀坦白,肝胆照人,光明磊落,直率真诚的性格所决定的。巴金同志说。“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我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久文艺报》1978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