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京剧《龙江颂》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是早有分歧的问题。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它作次合乎实际的重新评价,以正视听。 "龙江风格"值得肯定吗? 推崇京剧《龙江颂》的人,莫不首先肯定所谓"龙江风格"。流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艺术产品需要市场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今有些人怀疑文化市场的存在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必要,我以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弄清文化艺术产品是否需要商品交换。如何实现供需协调文化艺术产品,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物化形态的。如小说、诗歌具有书籍、刊物等物化形态,电影亦属于此,此外还有绘画、雕塑等。另一类是不具有物化形态的  相似文献   
13.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严羽说话,讲究禅家机锋,不落迹象,故弄玄虛,令人难以捉摸。他可能想以此启发人,可是实际成了捉弄人。因此,历来对《滄浪诗话》有不同的理解壳把踅缍运嗥亩酄幝?其中原因之一也就产生在对诗话本身的不同解释上。本文企图根据《滄浪诗话》本身的逻辑,联系佛学,对它的艺术理论及其本质,作必要的说明。同时,给  相似文献   
15.
刘光裕 《齐鲁学刊》2000,(4):104-107
发明家蔡伦生平资料留下得不多 ,故后人对他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据考证 ,蔡伦生于公元 63年 (?) ,卒于公元 12 1年 ,享年 59岁。少时入宫为宦官 ,后得宠于邓绥皇后 ,对他发明“蔡侯纸”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终因参予宫廷斗争而成为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的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 赫赫有名的京剧《海港》,提起它自然会想起它的“姊妹篇”京剧《龙江颂》,它们之间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两个戏的主要人物方海珍和江水英,简直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孪生姊妹。在戏剧冲突方面,两者也是如同一辙。“支部书记是女的,生产队长犯右倾错误,阶级敌人搞破坏活动”,这种完全相似的人物关系布局,以及由此产生的戏剧中女支部书记神通广大排万难,抓出了敌人万事休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类同格式,都具有明显的生编硬造的特征。由于我们对京剧《龙江颂》  相似文献   
18.
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再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拟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去探讨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这两种理论的区别,进而说明高于生活理论——本文亦称高于说,在方法和观点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关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著名论述,笔者已在《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载《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一文中有所论及。该文认为《讲话》中关于文艺源于生活的论述是唯物主义美学的基石,它决无机械唯物论之嫌,更不能把它和自然主义无故地联系在一起;又认为《讲话》中有六个“更”的那一段话,联系上下文看,它的意思是把文艺作品和实际生活两者对读者(“人民”)的不同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相比较,就前者说,主要是作者的认识起作用,就后者  相似文献   
19.
臭名远扬的卢卡契的名字,早已与无产阶级的无耻叛徒、资产阶级的忠实走狗联系在一起了,长久以来,他以彻头彻尾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正主义理论与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相顽抗,破坏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又。对于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他是最危险、最毒辣的敌人。因此,深刻地揭露和彻底地打垮卢卡契的反动理论是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迫切任务。本文企图根据现有材料、对卢卡契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只是对《一个心造的幻影》所提的批评作一点申辩,无非是想说明以“幻影”一词,轻轻盖过高于说的问题是不妥当的。刘波同志既断言于“心造”,本文不得不在《再谈》之外,再补充引证一些材料,这次具体材料仅限于刘波同志自己的两篇文章,除《幻影》外,还有他批评吕正操的文章:《如何正确认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简称《关系》,载《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这两篇文章是作者为同一问题进行争鸣的,其中《关系》一文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材料,以此回答刘波同志固然相宜,而大家借此亦可略见一斑。为避免文字方面的纠缠,本文重点将放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