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由于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立论的哲学基地不同,一个在形而上学的基地上,一个在存在论的基地上,所以,两种解放理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马尔库塞以心理学的快乐原则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进行解读、并自认为他的爱欲解放论是对马克思的解放理论的一种深化和补充时,结果造成的不过是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退化性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早在三百年前一些学者就已开始反思,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五四运动”前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寻根意识”的兴起,其间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从而也相应地对文化的未来作了不同的预测.有钱穆先生的“少年文化”说;有徐复观的“耻感文化”说;有李泽厚的“实践理性”论;有汤一介先生的“内在超越”论,诸此等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图立足从人论的角度来揭示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认为中国文化走过来的历程和走向未来的道路是一个通过异化而后又扬弃异化的过程.“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器物、制度、思想、道德等等.文化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变换着,有时是物质层面占主导地位,有时是政治层面占主导地位,有时是思想层面占主导地位.但不管怎样,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文化的理论就是人的理论,亦即人是怎样认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感性本体论的诞生,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由费尔巴哈始创、而后又历经马克思充分消化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铸并完成它的实际确立的本体论,不辱时代的使命,执行着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彻底颠覆,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追忆并厘清这一本体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在学理上的承传关系,乃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往的加深和信息的发达,世界正在越变越小。在世界性生态危机,核战争危险,人口爆炸和国际犯罪的威胁面前,全人类从未有过象今天这样强烈的同命运,共呼吸的感受。但实际上人类并未因此而通为一体、亲如一家。有识之土已经认识到,单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人类还不能摆脱危机,走向和平和幸福。这个世界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明智的信仰和人道主义哲学。能否找到这样一种信仰和哲学体系呢?有人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哲学,认为东方孔子的仁学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因为他仁学中内含的“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就是对劳动的存在论的重新阐明.这一阐明不仅消解了传统哲学对劳动的抽象思辨的理解,而且也堵塞了对人的本质作人类学或知性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本质重要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全部问题域.深刻领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下社会之生活.  相似文献   
17.
当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感性存在、感性意识时,马克思也就把人的解放理解为一种感性的解放,但他认为,人要达至感性解放唯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有可能。如果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一种解放学说,那么共产主义学说陈述的就是这种关于人的感性解放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在《巴黎手稿》中是在存在论的高度上被提出来的,因此我们也必须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加以领会。  相似文献   
18.
人生境界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因为一个人的觉解是动态的。一个人对宇宙和社会党解得越多越深,其人生意义愈丰富,其境界也就愈高。每一次提高都是一种超越,它既是对自己的超越,也可能是对他人的超越。毛泽东从青少年到晚年,其间人生境界历经多次重构,在这种迭变中,体现了毛泽东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创造精神,一种向“至善”、“目完”不断近近的趋势。一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填了一首题为《雪》的词,最后一阁是这样写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相似文献   
19.
当马克思在哲学上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感性存在、感性意识时,他便把人的解放也就理解为一种感性的解放.由于这一理论是在存在论的高度上言说的,因此我们须得在存在论的高度加以领会.正因为这一理论具有哲学的原则高度,所以在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大合唱中,它仍然是最强有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的思想家。作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他对命题作了严密的论证和剖析。尽管他的论述是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新特征走向为其背景的,然而在命题本身的论证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了解并研究其理论,改造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实践不无稗益。一、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哈贝马斯在60年代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在那篇纪念H·马尔库塞70周年诞辰的题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著名演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