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8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31.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他的“伟大”,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竟然连不学无术的白骨精江青也来研究了。她先给李白戴了一顶“法家”的桂冠,她的同邦及其娄罗们便起而应之,连篇累牍发表歪文,弄得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妖风四起,毒雾满天。使许多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从。现在应该澄清了。  相似文献   
32.
《论语·述而》篇之“老彭”为谁,此为学术界之一大公案。或以为商朝时老彭,或以为尧时彭祖,或以为老聃与彭祖的合称,讫无定论。今依据文献,辨析诸说,结合语音变化规律,考定“彭”即“伯阳”之合音。人多以“伯阳”为老子的字,实则老子字“彭”,“彭”为鼓声,正与其名“李耳”义相关联,“伯阳”乃“彭”之音变。老子喜述古道,正同于孔子之“好古”。孔子之“述而不作”,“述”在于传承文化,“不作”则上通于老子之“无为”。  相似文献   
33.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就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而言,其对于文学的分期大约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按社会形态分,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就分为奴隶制时代的文学、地方分权的封建时代的文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创始时代的文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衰弱时代的文学等阶段。另一种是根据朝代划分,象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分作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等阶段。还有一种是按历史时期分,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就分为古代、中世、近代等阶段。这三种分期法中,第二种最为通行,因为它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重视时间顺序的思维方法,因此现在各大专院校文科开设文学史课,都是按朝代分期讲授。但这三种分期,无论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第一,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而不是指  相似文献   
34.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 ,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 ,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 ,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 ,除儒家外 ,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 ,主张焚毁 ;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 ,主张废弃 ;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 ,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35.
传统认为炎帝起源于陕西,然而在西汉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根据。相反,在先秦记载中,炎帝族的活动却集中于山西晋东南太行、太岳之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太行、太岳之间,至今遍布着与炎帝有关的传说和习俗。从地理生态环境考察,此地亦最具备炎帝尝百草、得嘉禾的条件,而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亦是最佳的文明孵化场。因而先秦文献及今民间关于炎帝在晋东南活动的记载与传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农业是文明之母,因此晋东南炎帝的传说与祭拜,对于华夏文明探源工作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王注:“皇,皇天也。赫戏,光明貌。”洪补“《西京赋》云:叛赫戏以辉煌。赫戏,炎盛也。”按:训皇为皇天,与训皇为皇考一样不可通。清儒知其不妥,故朱冀《离骚辨》云:“升皇者。初日之名也。……今世俗称西坠之日为落照,则东升之日名之日升皇。”这是很有道理的。唯朱冀袭旧说仍读陟如字,则似有可商。在《离骚》中,一般第一个是动词者,后面跟着的则是动词的宾语,如“驾八龙之婉婉”,“载云旗之委蛇”,“诏西皇使涉予”等俱是。而“陟升皇  相似文献   
37.
揽字王无注,五臣注云:“揽,持也。”王夫之云:“揽,尽取之也。”按:“揽茝”与“蕙纕”相对成文。蕙纕为佩之物,则“揽茝”不当为动宾结构,释为手持香茝。揽当为缆之假字。缆,《玉篇》:“维舟索也。”是缆即绳索。《离骚》:“索胡绳之孋孋”即指用香草搓绳索。“揽茝”当是指用茝作成绳带之类,与“蕙纕”义近,其正读当作“茝揽”,为与下句“悔”字叶韵。故倒。此是诗中常例。  相似文献   
38.
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至河北北部。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遇。炎、黄之战,是一场农耕民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战争之所以在北塞长城脚下发生,就是因为长城一线,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黄帝三战而胜炎帝,随后以涿鹿为根据地,越燕山而南下,开始活动于燕山之阳的河北平原。  相似文献   
39.
":封建割据"式的学科划割,形成了一道道遮蔽研究视野的学科隔离墙。研究者在狭小的领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似乎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既定答案"。但在宏观视野下进行观照,便会发现自己却进入了更大的包围圈中。如想突出重围,就必须打破现代学科"划地为界"的学术格局,放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站在超越学科界域的制高点上,在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中,用"具体问题整体分析"的战略思想,策划突围方案。正是在宏观把握与整体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同一现象在多个领域的同时出现,和历史在时间序列中的大面积重演,发现了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循环。  相似文献   
40.
东汉是经学从神秘的荒野穿越而过走向人性自觉的时代。三家《诗》因其自身素质的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阐述了三家诗在这个时代兴盛与衰亡的发展曲线,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家诗均具有时刻关注着现实与政治的共同倾向,并且对经义的思考与理解都更加深入,但比之《毛诗》,毕竟缺少了点独立的经学精神,这样在《毛诗》的竞争与汉魏易代的巨大变迁中,很难顺时应变,于是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