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把个人的社会活动看作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基础,三者的统一构成个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政治异化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了分离并使得解放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政治领域,奴役和剥削关系在市民社会中仍然保留着。但政治异化发生的原因必须到市民社会的结构中去寻找,马克思早期理论探索的重点因此由法哲学转向了市民社会,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样,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探索过程便表现为“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逻辑关系具有明显的反向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为他的生产辩证法思想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人口生产的发展促使作为具有自身狭隘性的社会形态的共同体向共同体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出奴隶制和农奴制这样的阶级关系;物质生产的发展则促使共同体中自给自足的生产向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生产的转变,两者的结合最后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和市民生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是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它的肯定性规定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它的否定性促使人不断打破现实而实现自身。而社会本质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来具体化人的类本质。把两者分割开来就达不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14.
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因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陷入困境。冯契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的实在感来论证物质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冯契又借用西方哲学中内在性与外在性概念以及中国哲学中“体用不二”的原理论述了人的认识是可以把握对象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为自己的智慧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Eigentum一词的应用包含了“一体两翼”的内容。“所有”是其主体内容,“总体性”和“实践性”是“所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两翼”。其中,“所有”意味着所有者把生产资料看作是“自己的”这样一种关系;“总体性”意味着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之中实现出来的;“实践性”意味着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在物质生产中实现出来的动态过程。所有制的内容在私有财产的条件下演变成为“所有权”和“财产”的主客对立模式,“所有权”是国家这一总体性关系的代表赋予公民的普遍的权利,“财产”则成为脱离生产过程的被抽象占有的所有物。  相似文献   
16.
个体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真正被大学生“信”且“行”的基础和关键。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个体认同要明晰学理基础、审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清实践路向。实践路向的探寻,在理念上要达成社会期待与学生发展的互洽,目标上要达成自我构建与外界张力的平衡,主体上要达成认知主动与价值自律的谐振,客体上要达成内容生产与话语优化的共促,方法上要达成现实渗透和时代呈现的结合,评价上要达成评价思维、制度与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学者威尔·金里卡在《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一书中对马克思的超越正义观的质疑存在三个方面的误解。从自由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而把马克思的自由观误认为是一种空无内容的自由观;从平等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认识到以财富为标准的抽象平等观和以个人特殊需要为基础的具体平等观之间的区别;从社群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认识到蕴含于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中的社群思想而认为其把超越正义的现实基础仅仅寄希望于物质的丰裕。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传统法哲学思想中,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直接关涉到国家和法的基础问题。康德坚持的是形式主义的理性观,黑格尔则对理性做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处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认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及其需要就是法律的基础,从而把理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其利益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民理性观。在立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由法律的理智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立法途径的局限性使得穷人合乎理性的习惯法在法律上得不到体现;在国家中,封建政府官僚的理智思维方式也导致他们只会简单按照法律做事,看不到普通劳动人民利益的普遍性质。这种人民理性观影响着马克思此后的思想探索路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于《穆勒评注》中提出来的交往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和《第三手稿》的社会概念之间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社会财产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对立,交往异化通过分析货币与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交换是社会财产在私有制关系中的异化实现形式,劳动产品才是真正把个人联系起来的社会纽带。交往异化对私有财产之社会性质的这种揭示为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社会概念,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发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海江 《理论界》2023,(11):1-8
费尔巴哈在其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中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国家看作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相互补充的产物,仍然停留在唯心史观的领地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过程中通过“有差别的活动”这一命题而把国家看作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与活动中相互补足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史观的命题,发现了形式和物质两个不同层次的国家及其两者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这一命题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而是在改造费尔巴哈国家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哲学原则。马克思随后通过对市民社会之物质生产劳动的深入研究,把实践活动作为能动的原则从社会历史领域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第一次建立了一种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