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西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以家族公社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贵族多级占有制。春秋中期,晋惠公“作爰田”,解体了家族公社,使土地占有权下移至士阶层。随着步兵的兴起,士兵在战斗中作用的变化,土地占有权再下移至个体家庭。晋国的这一改革,使它成为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的强国。这些改革不仅使晋国称霸中原近二百年,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七雄争强,优胜劣败是必然的结局。当我们寻觅赵国灭亡原因的时候,自然会将其政策与胜者秦国作一比较,从而使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识: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赵国未能象秦国那样实行彻底的改革。官僚政治虽已萌芽发展,而贵族集团在政治舞台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旧观念、旧习惯势力继续拖着新制度的后腿。君主虽有令但豪民不服从,国家虽有法而百姓不遵守。这种政治生活中的两面性特征,不能不说是导致赵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有作奸犯科之少年。无论义士之壮举,还是少年之剽悍,都洋溢着一股尚武雄健之风,与中原腹地重厚忠朴、尚文习礼之俗大异其趣。燕赵雄风是华夏农耕民族与北边游牧族矛盾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出华夏族与边  相似文献   
14.
儒、道、法三大学派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治国理民之术大相径庭。然而,三家的治方略在汉初七十余年的政治实践中,却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在治上还不成熟,尚未确立统一的制定政策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治与法治都是人类社会整合的手段。礼源于原始社会的习俗。它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以张扬人的社会属性的方法来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在礼变得软弱无力时,法取而代之,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另一种工具。法从“人性恶”出发,主张以“利”诱民,以刑罚治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封建统治阶级最终选择了“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理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略论秦汉时期两大地主集团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和西汉二代的地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对立以及治国方针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集团——关中军功地主集团和关东地主集团。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王莽篡汉的二百余年间,两大地主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信仰,以多种方式长期对抗,是当时国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着政治风云的变幻。  相似文献   
17.
儒教帝王神的三个特征史建群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创立了儒教。儒教尊奉帝王为至上神。由于帝王神是被捧为“神”的人,因而具有三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他不是纯精神性的神圣,常常表现出入的动物性本能的缺陷;地不是信徒内心体验的产物,而是由外界强行闯入民众心中的;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