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特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笔者曾以《从社会基本矛盾内涵看外延》为题,撰文论述了“社会基本矛盾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观点(见《攀登》1988年第3期)。本文拟就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运动,诘难于社会基本矛盾“两对论”的传统观点,并进而阐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过程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并抽象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五个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的形态。我们如果对几百年来的社会主义历史进行过程论的分析,同样可以分出这么五个阶段:空相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教条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五形态其一,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和鼎盛,依次…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立"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但"三权分立"又如此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我们应根据现实的发展,减少其内涵限制(以拓宽其内涵容量),扩大其外延的范围(以包容更多的领域、内容、事物),将其定义为"三权分立"是集团性的利益主体为了保证自己集团整体的利益向符合集团整体价值目标健康发展,反对腐败,防止个人专断,防止公共权力被个人滥用和决策重大失误而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规律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某一历史事件的作用、贡献和地位、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作用、贡献是侧重于评价事件自身对社会历史的影响;而地位、意义则是以历史的长过程、社会的大剖面为座标来审视历史事件由其作用、贡献所决定的位置。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分别论析了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贡献、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质世界为什么运动?哲学教科书在阐释这个问题时颇多抵牾之处。本文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动力系统有四个层次,即“存在方式”说,“联系动力”说,“矛盾动力”说,“否定动力”说。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上解释了“物质世界何以运动”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明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属于理论基础性质的指导思想,而“三个代表”则属于现实的具有直接意义、行动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了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合并、概括、抽象为一个新概念——马列毛邓理论。  相似文献   
17.
“胡风”第一枝──读《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吉彦波尚延龄教授的《胡风文艺思想新论》一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收入“甘肃作家丛书”)出版了。翻阅这本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开拓之作,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自1985年始,笔者和尚先生一直同校工作,尚先生主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作用的日益凸现,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创新分析法.所谓创新分析法,就是用创新的观点去判断历史进步的动力,分析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评价推动历史进步合力中的核心力量、主导力量,进而倡导创新、激励创新、推动创新,以引导社会更快更好更节省更顺利更稳定更和谐地持续发展.创新分析法的提出,是对阶级分析法的继承和扬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关于"盛世"的盲目乐观情绪.从现代的角度看,盛世应有安全、经济、政治、道德、文化、进步这六个考量标准.用这六个具体标准衡量我国社会现状,并与历史上的盛世进行比较,应该说我国还没有进入盛世,而是正在力争盛世的到来.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形势,给盛世确定一个明确、科学的标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沿天之大稽吗?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