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反映城市平民各阶层生活、意识的文学,当然并不是从宋代才开始的。如果追溯其起源,早在中晚唐时期就萌芽了。但到宋代,由于各种民间伎艺的蓬勃繁兴,市民文学才得以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说话艺人创造的话本小说,在市民文学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这种新体裁的产生,不仅写出了诗、文、词、赋所不曾表达过的社会内容,而且还更深  相似文献   
12.
元明以来戏剧创作论的流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元代至明万历以前是开创时期,论者偏于戏曲音律。明万历以后则是成熟时期,内容丰富,已涉及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各个方面,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论著,也有评点,比前一阶段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戏剧史札记     
昆曲“不提防”的流行时代很早,绝对不是到了道光衰世才唱起来的。而且也不限于苏州、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各地都传唱此曲。《北饯》《回回》两折戏,实际上均出于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杂剧《十面》不属《千金记》,而是艺人据元人散曲创制的“大十面”。清军平定三藩乱后,陈圆圆确实在昆明三圣庵安度了晚年。从刘墉《现剧》诗16首,知他是一位昆曲爱好者,是观剧的行家。  相似文献   
14.
吴梅在北京、南京各高校从事戏曲教学的特点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他没有停留在戏曲的文学层面上来立论 ,而着眼于综合艺术的全方位的研究 ,所以他的昆曲论著能结合舞台艺术的实践 ,独出新意。他不仅培养了曲学的研究人才 ,而且还培养了专业演员和业余曲友 ,为昆曲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对20世纪昆剧研究的著述,结合舞台演出实践,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昆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 ,昆曲戏班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传播 ,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明代万历年间 ,苏州“上三班”以申时行家班最为出色。清代康熙年间 ,苏州的昆班多达千数。乾隆时 ,苏州织造府管辖的老郎庙内设立梨园总局 ,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行会组织。晚清以来 ,姑苏四大昆班活跃在江南城乡的舞台上 ,其中全福班在道光七年和光绪二年曾两次远征山西演出。而 192 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 ,则使昆剧人才传承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得以培养出各地昆曲剧团的大批新人 ,继承发扬 ,昆史流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