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是自愿奉献的道德行为,具有理想性。在当前中国多样文化并存的条件下,对于慈善伦理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慈善伦理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中国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慈善理念,同时在弘扬民族仁爱精神的同时,将传统的慈善伦理提升为现代社会的慈善伦理。作者认为,必须以财富观,人生观为突破口,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加强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建设,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进取精神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改革意味着什么?改革就是变革现状,不断创新,就是打破一些旧的条条、框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是进取,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时代必须提倡进取精神,研究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共产主义者应该具有的品德。本文拟从下列三方面探讨进取精神:(一)什么是进取精神?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二)如何全面理解改革与进取精神的关系?(三)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改革者应如何做到勇于开拓、勤于进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中之 《河北学刊》2001,21(3):24-2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潮流。作者认为 ,在 2 1世纪中国 ,围绕着遵守基本经济活动规则 ,道德手段的调节比过去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必将推动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正确分析“国际接轨”,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伦理学界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在追求变法图强的社会理想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他以"仁-通"为哲学基础,从价值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了系统的伦理辩护,并提出了"申民权,抑官权"和"均贫富"的经济平等观。他一反传统社会中"崇俭黜奢",旗帜鲜明地提出"崇奢黜俭",在近代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进步思想家,爱国主义的情怀贯穿于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他在价值观上批判了宋明道学家空谈心性的道义论,主张"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义利观,同时在治国理政上将这种义利观具体化为"便民""富民""利国"的价值追求。在消费伦理观上,他力图将继承儒家传统和发展商品经济结合起来,既坚持官员和穷人要节俭,又主张富人消费,以拉动经济。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善是伦理方式的社会分配,源于人的同情心,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求.慈善事业对于改善社会民生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伦理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瓶颈,必须加强研究.当前,我们要致力于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感恩伦理,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核心的诚信伦理,推动慈善事业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7.
周中之 《唐都学刊》2013,29(3):7-11
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分析公共政策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立整体性理念,使各项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合力。为了使公共政策的执行获得更好的实效性,要建立分类指导的操作方案。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加强公共政策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8.
改革造成了高校德育的有利局面,因为改革带来的大好形势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可比较性,充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同时,改革也向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当前,人心思改革,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人心、潮流出发进行教育,回避改革中提出的新课题,就一定搞不好。根据大学生对改革的思考情况,根据改革对高校德育的要求,这些新课题可分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