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9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5篇
  1961年   15篇
  1960年   32篇
  1959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是一篇评述美国的拜格贝(Philip Bagpy)“文化与历史”的文章,撰文人以极端锋利的语气抨击了拜格贝在书中所表现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见解。由于不署名的缘故,这篇文章当然就是代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编辑部的意见。  相似文献   
42.
虽則社会学家,尤其是在美国,对席末尔的著作給予了一些注意,作为哲学家說来,他在英美国家里则是完全被忽略了。他于1918年在德国逝世时名气很大,但是象巴斯摩尔的《哲学百年》里就沒有提到他。这应是一件憾事,因为虽則他沒有象康德或維特根斯坦那样,在我们对哲学的看法上掀起一个革命,但是根据他自己的后康德派传統,却对一大堆重要的課題发表了許多有启发性的見解。  相似文献   
43.
最近英国哲学杂志里不约而同地有坎尼克和坎普发表文章,讨论美学里的概括问题:美是什么?艺术品之成为艺术品有没有共同性?艺术批评能不能根据共同标准或统一原则来进行?他们的结论认为,这种共同性是没有的,而美学主要不同于伦理学的也就在此。两家的意见无异于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排除出去,因为达在美学里进行概括的可能性都被否定掉了。他们没有认识到“美”、“艺术”这些字眼本身就是人类进行概括的结果。这两篇文章我们都摘译在这里;另外还附带译了史密斯关于坎普一文中欣赏次等作品问题的争论,和坎普的回答。  相似文献   
44.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周煦良先生不幸于今年一月二十二日在上海逝世。周先生生前对我刊支持甚力,他撰写的关于《长恨歌》的论文和与俞平伯先生的通信发表后,学界反映热烈。本期再发他的《何妨对〈长恨歌〉重新评价——答李宗为先生》与郁南的《怀念煦良兄》两文,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45.
行为科学理论建设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大理论体系和局部理论体系的发展同时并进;(二)实验上或经验上与理论对立的结果或结论应当暂时保留,不让它影响到理论体系;(三)理论论断对实在世界的应用和正确性,应当在意义上更加精细、更加明显;(四)根据符号学,制定一种适合于表达理论的语言,同时使其能作为符号应用;(五)从数学输入行为科学理论建设的有用论题,根据行为科学的需要加以发展,或开辟新的数学论题。  相似文献   
46.
这个时代非常关心重新估价问题。批评家关于创作过程的性质,以及批评家职能的理论指导了它的莎士比亚批评。艾略特把艺术家的创作进展形容为“一种非人格化的过程”,而诗则被说成“不是解放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由于这些概念强调作品主要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或象征化,这就使人把注意力从人物转移到人物在它的创造者情感中象征了什么的问题上去。尼特之流的批评家于是从“情节”、“人物性格”下面和整个作品中去搜寻作者的“情感”图案,而这种图案则是“诗人灵魂中追求和谐的行动和斗争”的结果。但是这种研究方法非但没有找到情感的图案,反而把图案拆散了,使我们看到的颇有点象一张现代抽象绘画。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批评的特征是它忽视了莎士比亚使他的人物具有独立生命的最高才能。和在象征派诗歌里一样,所有的人物都只是面具,或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化象征。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也给这种艺术理论添上一种医疗色彩。人们都假定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是隐晦的、矛盾的、痛苦的;人物和情节都成了寓言,或者是作者内心悲剧的投影。在心理学的猛攻下,连小说本身也在放弃对人物的兴趣了,一个例于就是伍尔芙。  相似文献   
47.
唯物主义     
所谓“唯物主义“我是指这样的理论,即世界上除掉物理学所假定的那些东西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因此我并不认为唯物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弹子物理学联系在一起。现代物理学的不大能看得见的粒子就算是物质。注意,对我的目的说来,能也算是物质:老实说,现代物理学里的能和物质是并没有严格区别的。根据我为之辩护的唯物主义看法,意象和感觉材料都不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虽则具有意象或者感觉材料的过程是世界上的真实过程。我们谈到自己的直接经验时是从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谈法引伸来的。还有,由于我们谈论直接经验时是根据一种典型的刺激情势来谈的,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关于直接经验的谈话是介于唯物主义和二元论之间的。在为唯物主义辩护时,我曾试图论证,一种唯物论的然而非行为主义的对感觉的解释,是和我们报告感觉的普通语言完全一致的。虽说如此,普通语言学也存在着一种二元论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它神圣化了普通人的形而上学,即身心二元论。因此我们不能希望(即使我们愿意的话)使全部普通语言学都和唯物论的形而上学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8.
直到最近,德文 Literaturkritik 至少不大有英语“文学批评”这个名辞那样尊严或者具有权威性。对多数德国人说来,这个字只使人想起报纸上的小品文,或者至多是比较正经杂志的书评部分。那些受到高度尊重和认真得多的教授们所讲授的东西并不叫文学批评,而是叫文学的科学或文学史;这些都是当代科学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产物。文学的科学和文学史都不一定需要有批评才能或文学气质,更  相似文献   
49.
本书是1939年开始编印牛顿全集计划的第一个果实。吞布尔教授的编纂工作很谨慎,同时包括的方面也很广。这本书不但使我们对牛顿本人增加许多了解,而且由于牛顿的通信者里面有不少在当时是有名人物,在科学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章。本书的编纂计划是将已有的牛顿书信,以及已有的别人写给牛顿的书信,全部印了出来;另外还从当时别人提到牛顿的信札里作些摘录;还包括一些谈论牛顿生平的短文和过去未曾发表过的牛顿手  相似文献   
50.
英国神学刊物《希伯特杂志》1964年8月号以“存在主义——来自四大洲的五篇文章”为题,发表了一个专辑,这里选择了其中四篇文章,供研究批判。这个专辑,虽以“存在主义”为题,实际上却是讨论了存在主义和宗教的关系。这几篇文章,尽管在某些论点上有所不同,但在宣扬“人生是痛苦”和宗教哲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达斯·古普塔在“东方与西方的悲观主义”一文中大肆贩卖“受苦的人类只有在宗教中找到希望和解脱”这一反动观点;亚丁斯道尔在“存在主义是佛教吗?”一文中,竭力鼓吹佛教和存在主义在“苦的根源”和“苦的超脱”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布里斯在“禅宗、神秘主义和存在主义”一文中则叫嚷他既相信宗教又相信存在主义;西米特在“存在主义的真正基础”一文中,虽然不同意“把存在主义和宗教思想联系起来”,但他并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在宣扬存在主义的同时也宣扬了宗教,说什么“我们的上帝存在感克服了我们的孤独”。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这个刊物是要通过这一讨论,扩大宗教的影响。事实上,存在主义和宗教之间早就有了思想基础上的联系。有神论存在主义把宗教纳入它的哲学中;无神论存在主义虽然采取“悲观主义无神论”立场,但它宣扬“人生苦恼”、极端个人主义和非理性,最终也必然替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扫清道路。从这里介绍的几篇文章,就足以看出,他们探讨两者关系的目的是要使存在主义和宗教进一步勾结起来,用这些精神鸦片烟来毒害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