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平等、消灭私有制、民主和人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伦理的基本准则,对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伦理价值和伦理实践作用重大、影响至深.由这些准则具体演化而来的公正、富强、法治和自由的准则同样是现今的和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所奋斗的目标.上述社会主义准则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推进给我们开辟了思考和发扬这些准则的无限宽广的伦理天地.  相似文献   
12.
二、历史的反思:谈“红卫兵情结”“情结”(complex)是心理学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一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术语是指:“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换言之,情结是指与许多因  相似文献   
13.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工宣队)1968年7月底进驻清华大学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的重大事件之一,并且标志着文革初期的重大转折。本文结合清华工宣队的个案情况,评述下列有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背景1967年4月,清华大学文革群众组织“井冈山兵团”分裂为兵团总部(团派)和四一四串联会(四派),两派围绕着如何评价文革前十七年、如何看待文革中暂时失落的广大干部和如何从事文革运动等,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并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了长达百日的大武斗,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7月27日,毛泽东派出了由…  相似文献   
14.
学的辩证范畴是哲学思维和哲学把握其对象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关于哲学发展的几对辩证范畴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遇到的若干问题,力图以这些范畴的内在机制或演进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跨世纪的世界性哲学,目前和今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它的创造性发展。本文旨在引起学术同仁的批评和争鸣,并为共同进行这一创造性发展而作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说“事”     
基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事实总是与价值相关联的。事实问题的内涵和演变是以人(或主体)的特定活动及其价值关系为中心的。进而,事实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就在于具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和转化的展开和实现。另外,在汉语世界中,事的多义性和丰富性,直切而又深切地表现出人们在说事的诸多方面的不同境况和不同取向。事物、事务、事件、事情、事态、事变、事故、往事等等的语境和蕴涵充分表明了:对于事以及说事而言,没有什么纯粹客观、绝对外在的事实。因此,事以及说事就是某种人(或主体)特定的对象化了的活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说事在于说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月再版陈长江、赵桂来所著《毛泽东最后十年》(初版为1998年)一书。作者陈长江自1951年跟随毛泽东并自1962年担任毛泽东身边的警卫队队长。该书对于了解毛泽东晚年的生平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在“再版说明”中,出版者指出,该书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了“一些核实订正”。通读该书后,我就几个史实的界定提出看法,欢迎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当代马克思义哲学发展的关键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的把握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状况、作用、地位和影响,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命运和前途。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能否双双发展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革命到革命文化——20世纪革命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杰 《求是学刊》2007,34(6):16-19
"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对于过去不久的20世纪,在其百年历程中,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句或术语能够概括这样一个其波澜壮阔的形式超过了以往人类所有时代的影响、其深重广泛的内容逾越了先前一切人类世纪的蕴涵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就是"革命"。可以说,"革命"就是20世纪的"步伐"、"踪迹",甚至就是"路标"和"指向","革命"仿佛与20世纪互为表里,融为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1958年的“教育革命”在其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教育革命”不仅有着明确而独特的目标、内涵和路径,而且还有着重要而持续的意义、取向和作用,对于清华大学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这一“教育革命”既是新中国1958年前后众多大学‘墩育革命”的一个非凡样板,也是新中国“文革”前十七年大学教育制度、理念和实践演变的一个典型写照。无论怎样,清华大学1958年的“教育革命’都通向“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20.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