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12,32(1):10-15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特性,这无疑是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平台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仅仅立足于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马克思还无法全面驳倒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还需要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现实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观意义,才能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2.
蒲鲁东在关于社会进程及人类理想目标之实现道路等问题上的解读路径与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是完全站在抽象法权的基础上来进行理论运思的。蒲鲁东根本瞧不起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进程之本质的思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一方面彰显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良好运用,从而使他的这种批判显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经济学研究水平滞后的前提下,马克思尚无法清晰地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历史理论,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沿用了在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时已形成的阐述思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深层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的“热度”现在已经慢慢地平息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才是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思考这场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时候。本文力图通过对二个问题的阐述来说明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讨论中曾经出现过的并且到目前为止还尚未被学术界广泛重视的二个理论误区。一、对“晚年笔记”的单线度定性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命名与实质问题的争论是这场讨论中较早冒出来的一个问题,国内学者在这点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性质,并把它命名为“人类学笔记”;2.主张从东方社…  相似文献   
14.
唐正东 《学术研究》2022,(1):26-33+177+2
普殊同把历史特殊性既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种背叛式偶然现象,又当作对当下经验要素之本质结构的探寻。在他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说的劳动、商品和内在矛盾,是专指这些范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的。虽然普殊同对历史特殊性的这种理解在当代西方左派学界中已经是很深刻的了,但由于他忽略了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抽象在资本逻辑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不管是在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解读还是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剖析上,他的观点都仍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对唯物史观具体化路径的真正思考必须正确处理好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并把对"具体"的研究从对具体本身的研究提升到对具体发展规律的研究层面上。  相似文献   
15.
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显然具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也不同于后来的新康德主义、存在主义人学。马克思人学的独特视界是由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中,准确地把握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的实践概念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毋庸讳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共识”下,对马克思实践──人学内涵的理解显然已经产生了许多的分歧。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几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作准确地把握。不少学者单方面地抓住了马克…  相似文献   
16.
当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关于研究方法的反思、检讨和争论就会自然产生。这既表明了该学科已经获得充分发展、达到相当的成熟度,也意味着其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方法论检讨由此成为该学科突破“瓶颈”、自我提升、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关键。近年来学界质疑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开启了该学科方法论的检讨序幕。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轮新的思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大学的几位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检讨问题,主张必须正确认识并评价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的方法论局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这里刊发这组笔谈文章,希望以此推进国内学界对此展开更为充分而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它凸显了一种从当下的经济现实出发最终走向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我们切不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经济逻辑。当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界定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时,他重点在于强调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只要站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阶段问题上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在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邓小平这两位历史伟人的经济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邓小平在经济哲学的主题、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三个领域中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笔者认为,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杰出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化概念有着双重含义.在对生产力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通过固定资本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本的生产力特征,而其中形式规定性的辩证介入又说明了这种生产力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对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是通过物化的交换价值来揭示资本之为资本的形式规定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化概念应以揭示隐藏在物化现象背后的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本质为最终目的,这也是物化概念之历史批判功能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学科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总体上处于稳步上升期。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倾向不断加强,重要学术期刊对哲学类论文的刊发率不断上升、哲学学者获得的高级别科研奖励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保持稳中有升。在学术研究的主题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前沿性学术问题的中国视角及方法论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当然,在各二级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哲学一级学科的角度推进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融合性研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