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要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哲学依据,又要为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念拜物教批判提供学理支持,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行论的双重角度,来拓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过程是由现实的个人所推动的,但并不认为历史过程的解读必须从个体的观念入手。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解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本质,而不是用实践的主体性来否认历史过程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2.
我们知道,物质生产这一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就已经被马克思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来使用了,马克思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就是围绕着这一概念来展开的。在哲学的出发点上,“物质生产”与“观念”的对立构成了马克思的新唯物...  相似文献   
53.
54.
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只是为了表明经济转型的一般趋势才勉强使用它的.实际上它更应该被称为生命政治的劳动.这一概念所凸显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及其所内含的解放潜能.不过,由于哈特和奈格里的解读逻辑过于依赖于主体政治的维度,因而表现出了对现实历史过程的简单化理解.  相似文献   
55.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下两点原因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思潮具备了生长的土壤 :一、抽象的理性主义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理论的光辉。思辩的精神理性显然已经无法面对冷酷的战争现实对这种理性所发出的质问 ,而在一个绝望的时代仍旧简单的要求人们不要绝望的存在理性也显得不切实际。人们不再相信理性 ,而是生长出了一种对严肃的、严格的方法论的渴求。二、这一时期各种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开始兴起 ,并构成了对传统的思辨性的方法论的有效冲击。在这些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 ,哲学也开始走向对一种科学性的追求。当然 ,思想文化的氛…  相似文献   
56.
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57.
法国调节学派凭借其对当代资本主义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变历程的分析,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思想发展,现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学术流派。不过,法国调节学派内部的学术思想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统一性,在其创始人阿格里塔(Michel Aglietta)的思路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被尽量多地保存了下来,可在其后继者那里,该学派的思想更多地转向了对事实世界的经验性研究,具体地说,就是转向了一种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确定方法论原则的指导思想、逻辑论证过程和具体的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对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波普把乌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包括在他所批评的历史决定论的范围之内,是基于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科学性的无知。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有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具有三个理论视界,对它们不加区分是不对的.19世纪40年代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为第一阶段,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哲学一历史学的视界;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以《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为代表为第二阶段,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哲学一经济学视界;60年代后以《资本论》为代表为第三阶段,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视界.马克思在上述各个阶段都贯彻了主体实践观点,但其落脚点是在对社会客观规定性的强调。马克思把哲学看作方法论,无意将它发展为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60.
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之谜”的问题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探索,包括其后期的经济学研究阶段在内。意识到这一点,即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