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中国政府过程中,执政党、参政党和利益集团共同成为政府过程的主体.从责任政党政府理论的视角看,政党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这也对当代中国的政府过程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执政党、参政党都要加强组织建设、纪律约束和纲领建设;既要关注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也要关注参政党的参政合法性;此外要对利益集团参与政府过程保持清醒的认识,实现政党、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双向功能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反思政党与人大、政协及政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转型期的政党责任,才能在整合社会的同时也改造自身.  相似文献   
42.
政党政府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和政府是社会产生的两种政治组织,政党经过利益集团间接来自社会,政府则经过国家间接来自于社会。政党的功能在政府体制内形成了政府的职能,政府由于功能的变化和对政党的结构性吸收并最终形成政党政府。政党政府的内在合作性质决定了政党政府的职能与单一政党和政府的功能有着本质差异,具体表现在政策制订、利益表达、社会动员、精英遴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3.
中国行政监督的范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行政监督的范式选择必须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进行并遵循一系列的原则的原因。提出中国的行政监督范式应坚持党政分开 ,强化党的政治监督 ;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行政监督职能 ;改革政治体制 ,变“一府两院”为“一府三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同时 ,还分析了网络环境下 ,“电子政府”行政监督的新特点 ,提出基于这一新变化 ,行政监督还应遵循的原则和考虑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44.
主持人语:中国的社会生长与国家转型正在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变迁将会给中国的公共治理带来哪些变化、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将在哪些方面形成社会管理的新起点成为学界的研究焦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中,国家来源于社会,并异化于社会,这一判断本身证明了国家权  相似文献   
45.
姚尚建 《学术论坛》2022,(5):116-124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数字孪生通过实时映射助推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同时带来数字盲区识别的新任务。城市贫困治理建立在盲区识别之上,然而数字孪生技术在识别个体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以及技术性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性边界。从宏观城市史出发,城市权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城市贫困归根到底是权利的贫困,城市权利恰恰由于其非标准化而难以辨析。数字城市的贫困治理需要从技术与制度两个维度协同推进。不同个体、区域的城市贫困差异背后,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身份之间的权利“异构”,数字城市的贫困治理要立足这些差异,通过城市贫困问题的实时映射与政策模拟,为统一的社会保障的制度“集成”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东亚民主主义的崛起不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内在推导上,相反,这些制度很少有本土化的内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东亚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于不同的目的,东亚三国都开始了制度模仿之过程.而今,这些制度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建构.在实现集体自由的目标下,东亚民主主义融合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并在尊重东亚国家、民族和社会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了从民主结构重塑到民主功能重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7.
建立什么样的城市既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政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一个地方城市化政策的先行尝试,也是不同地方政府间治理协同的过程。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中,还同时面临着市场本位和国家本位的博弈。总体上看,特色小镇不但应该纳入国家城市化的总体战略,也应该尊重地方政策创新的积极成果,在城乡治理合流中实现产业转型、人口导入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48.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作为国家政治力量制约者的市民社会的存在。在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在五个方面显示了崛起的可能,并体现出互利、信任、约束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9.
城市治理:空间、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尚建 《学术界》2012,(4):42-48,283,284
在世界范围,城市的扩张、更新与改造带来了空间的再生产。城市治理本身就建立在空间的再生产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批判了资本与权力对于城市居民既有权利的剥夺,也批判了城市对于农村的掠夺,再一次从现代性的层面批判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权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政府开始获得了相对农村政府的凌越地位,并主导着城市乃至区域性的治理,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空间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并致力于重建社会空间、完善区域性正义供给、减少社会排斥之重任。  相似文献   
50.
从人权出发,强调城市权利就是强调城市中人的权利。应该明确的是,城市权利的形成既有历史的纵向演变过程,也有横向的分布格局;既有宏观的政治学背景,也有微观的经济学和法学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权利与自由、正义密切相连;从表现上看,城市权利表现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诸多内容;从逻辑上看,城市权利表现为自然权利之上的公民权利的实现过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本与政治的联合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差距,如果任由这样的差距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就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城市政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实现权利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