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速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凸显。首先,县域经济承载更深刻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发展特色产业的落脚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点和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的根本点。其次,基于县域经济的新内涵,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内部上表现为非均衡性和农村性,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的新特征,形成了特色经济、农业产业化、县城带动、生态经济、“全域城镇化”等新模式。最后,基于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未来县域经济需要更为明确和细致地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性和挑战,重点关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发展环境的优化、人才瓶颈的突破、乡村振兴的深化和财政管理机制的健全等方面,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作为区域振兴的有效方法,产业集群战略受到广泛的关注。集群内企业具有高效率、高生产率等特性。高度的产业集群化是日本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借鉴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集群政策,促进、引导和规范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从日本区域政策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发展,并对我国的集群发展作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为视角,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了在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国土开发开始呈现集中均衡式空间开发战略,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大分散、小聚集将成为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35.
优化制造业区域布局既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当前制造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和把握好优化布局与对外开放格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握"十二五"时期优化制造业空间结构的正确方向.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集聚经济将成为优化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的方向.  相似文献   
36.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多项促进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快速增大,承接等级不断提升,中国进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时代.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机理以及雁阵模式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接着论述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承接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升中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从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组织、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公平秩序、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7.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协同发展的核心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在协同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产业分工与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生态环境共治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从空间上比较,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现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8.
39.
文章运用2005-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仍表现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及各区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城乡协调的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具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重新确立、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