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赋予哲学理念、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以新的思想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论想象。在哲学的理论想象中,重新探索哲学的历史任务与人的历史形态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的关系、哲学的时代性与人类性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诸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哲学的“形上本性”与“形上追求”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2.
孙正聿 《河北学刊》2008,28(2):32-37
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从而揭示其深层的理论困难,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尚未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本文透过哲学教科书的叙述体系,对其内在的研究范式作了较系统的检讨与反思。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哲学教科书在哲学观、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等方面均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有的高度;而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3.
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集中地表现为提出学术选题的理论洞察力,凝炼学术命题的理论概括力,追求学术创新的理论想象力,构建学术体系的理论思辨力,创造学术经典的理论思想力。只有用理论思维照亮学术研究,才能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从而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54.
"前提批判"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是整部《哲学通论》的灵魂,而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既是展开哲学的前提批判的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也是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最为根本的聚焦点。哲学的世界观前提批判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前提批判。把"本体论"彻底地实现为"本体论追求",也就把"世界观"彻底地实现为"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在世界观的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哲学通论》不再试图提供某种"终极真理",而是努力激发对真理、正义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推进人们对哲学的批判本性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5.
站在新旧世纪的十字路口 ,回溯千年的人类文明轨迹 ,反思百年的人类心路历程 ,感慨系之 ,心潮激荡。哲学作为反思性的思维范式 ,承载着总结过去 ,启导未来的使命。 2 0世纪的中西哲学发展经历了大相径庭的演变路径 ,西方哲学在一片“拒斥”声中 ,在对哲学自身的“终结”、“消解”和“治疗”中 ,走过了它百年的曲折历程 ;中国哲学则在中西文化精神碰撞、燃烧的涅中获得再生 ,重新熔铸为或将要融汇成一种贯古通今、穿透宇内的哲学精神和范式。哲学是智慧之标 ,它的批判性 ,激励人类去突破一切既定的范式 ;它的理想性 ,则启导人类朝着臻于完善的目标不断迈进 ,哲学的“无定性”品格牵引人类 ,以开放的心态 ,宽广的胸怀去对待天地自然、宇宙人生。聆听新世纪的悦耳钟声 ,浮想联翩 ,思绪翻飞 ,人是什么 ?人类将向何处去 ?类哲学、人学、生存论、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文化哲学 ,抑或其他……能帮人类找寻到理想的精神家园吗 ?我们满怀期待……  相似文献   
56.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7.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使理论正确地把握并有效地引导现实的社会发展,是当代理论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历史曾经向我们昭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国走向进步的科学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建设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伟大的作用。中国的现实正在向我们彰显,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建设必须不断地展开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不断地展开和深化。我们这次组织的笔谈,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和建设的路径、内容和方法,并希望引起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58.
作家的创作跟他的生活境遇、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哲学理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定位,同时,还应用“时代性”来衡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的敏感神经;哲学有贴近科学的一面,但它又和文学一样是关于“人”的学问,一样是在讲它对人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文学,可以更为理性地思考文学的本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59.
找“感觉”     
《跟着感觉走》、《浙洒走一回》,从歌厅舞厅到大街小巷,从沿海特区到荒山野岭,喊遍了九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的这两首通俗歌曲,后浪推着前浪,其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逻辑”。这就是:要想“潇洒走一回”,就得“跟着感觉走”;或者说,只有“跟着感觉走”,方能“流洒走一回”。不然,为何在各种各样的“现代交际”中,人们总是互相提醒“找到感觉没有”?“找感觉”,这话乍听起来,确实有些奇怪:眼、耳、鼻、舌、身、视、听、嗅、尝、触,这大概是人皆有之的“感官”和“感觉”;既然是人皆有之(残疾者除外),似乎就不必特别地…  相似文献   
60.
通常认为,科学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而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科学表述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提供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科学与哲学在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上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哲学概括科学成果的前提和根据。 从这种理解出发,通常主要是采用三种方式概括科学成果:一是“提升”,即认定某些科学范畴具有“三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适性而纳入哲学范畴体系;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