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现代市场产品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认牌购买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向。从狭义的角度看,品牌是“用来识别某个或某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用以和其它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相区别的一个名称、术语或设计,或者是这些内容的组合”。这里仅仅是从品牌的可识别性上来限定  相似文献   
12.
社区与我们的生活细细相关,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着变革,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采取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不同,文中通过前人的资料与观点对城市社区管理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孙逊 《公关世界》2010,(5):86-86
祖丁远在4月7日《中国改革报》撰文说,笔者手头获得一份今年(2010年,农历庚寅年)各种形式“公祭”的资料信息。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三,“庚寅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在河南周口市淮阴县举办。据组委会统计,开幕当天,共有60万人为“人祖”进香祈福。  相似文献   
14.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无锡市荣巷社区、综合医院、政府部门、民众等多个部门深度走访,并查阅相关资料,深刻了解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现状与问题,从而分析双向转诊无法高效运行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孙教授 ,按年龄 ,您属“文革”之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 ,许多您的同龄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被迫离开了学校 ,丢掉了书本 ,甚至终生与学术无缘。那么 ,您是怎样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 ?为何选择古代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我大学时代就喜欢写文章 ,既搞创作 ,也搞评论 ,虽然收效甚微 ,但发表欲一直不减。1 96 5年大学毕业 ,其时正值“文革”前夕 ,山雨欲来风满楼 ,报刊上已是一片大批判气氛。这以后 ,我仍是在不停地写 ,但所写大多是没有意义的 ,离开学术研究距离甚远 ,充其量只是练了笔头而已。我学术研究起步于 1 975年去北京参加《红…  相似文献   
17.
"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和东亚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虽然在朝鲜"三国"(新罗、高句丽、百济)时代,佛教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在此大背景下,儒学依然是个重要的存在。本文以朝鲜历史上的史传文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为考察中心,对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儒家思想观念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并就新罗"花郎道"所体现的儒学本土特色作一初步论述,从而佐证了东亚各国既有相同的伦理选择,又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9.
孙逊 《可乐》2009,(10)
满街都是管理经典,到处都是破产企业。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吸引着一批批国际商人前来淘金。一天早晨,一封来自墨西哥的电子邮件跳入我眼帘,标题看上去非常吸引人——《大量需要高端影片和软件》。我凭直觉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客户,而是有  相似文献   
20.
孙逊 《理论界》2013,(10):116-119
文章以鲁迅的名作《孔乙己》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深读,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隐喻.由此重新诠释鲁迅本人对于新文化运动和反儒反孔思潮的复杂态度,还原鲁迅作为思想家深邃复杂的思考,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思潮的产生原因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