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通过玻盖尔曼模式、康德拉季耶夫模式、梅迪克模式、罗斯格模式、熊彼特模式、罗伯逊模式等分析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科技进步为动源的巨系统,它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市场组织的协同作用,办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产业化、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畅通,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的最佳配置。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源。  相似文献   
32.
<正>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历史观与科学观和自然观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它只是包含有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的辩证法。我将证明,这种看法是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专注于“人类史”而非“自然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相似文献   
33.
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安维复,王志扬征服自然以求文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信念。这种信念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深层意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发现人类正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所造成的"人类困境"之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意...  相似文献   
34.
在如何理解全球化的问题上 ,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如 :中性论、肯定论、陷阱论、双刃剑论、综合论等 ,他们只看到了全球化的表层现象 ,却没有把握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我们认为 ,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是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 ,特别是其科技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体现。从这一角度看 ,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化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5.
<正> 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材视为绝对的“本文”(现代解释学术语,原意指成文的作品、经典等,后泛指主体所能接受的一切存在,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此文指教科书中的现成知识),把教师视为传递“本文”的无涉之镜,把学生设想为被动机械地接受“本文”的蜡板。这种教育理论的目的是维系某种知识的绝对性和权感性,使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成为某种文化传统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以达到强化传统和异化人格的双重效果。简言之,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就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这种文化传统的牺牲品和活化石,而不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重建文化传统使其成为某种文化传统的批判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36.
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在给梅林的一封信中察觉到,他和马克思过份强调了社会意识在内容上来源于社会存在,忽略了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并告诫后人"今后注意这一点"。然而,这一"过错",在百年后又得以重演,社会意识形式被意识形态化了;社会科学亦被意识形态化了。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人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特定阶级利益的反映。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利于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7.
依传统观点,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黑暗世纪”,其理由在于它中断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阿拉伯世界移译古希腊圣哲的经典。根据大量文献考察认为,鼎盛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间的波修斯就开启了旨在按“七艺”格局将希腊经典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著述进行重建的“计划”,于是“七艺”成为基督教学校的基本教程,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特别是神学论证,成为中世纪知识积累的母体和科学革命的温床。波修斯是西方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延续到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不了解波修斯很有可能误解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38.
从国家创新体系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制定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扬弃逻辑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各种社会决定论的流行方法论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 ,重新思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本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政策含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本质上是创新的体制化 ,它的运行机制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和社会传播的互动流程 ,它的结构是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等为创新而合作的“科学共同体” ,它的动力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社会驱动的合力系统  相似文献   
39.
传统科学哲学力主"拒斥形而上学"导致了相对主义的思想泛滥,不仅危及科学哲学而且也危及哲学本身,但却不曾受到认真的学术反思。正在兴起的科学哲学史研究倡导"另一种科学哲学",即强调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同在与并存,也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基于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从"科学哲学史作为另一种科学哲学"这一命题所蕴含的"科学-哲学并行"旨意,可以论证或讨论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哲学与世界的统一,从而考量几个前提性的元哲学问题:哲学可能就是知识的观念化,从事哲学研究就是将实证知识提升为普遍观念,哲学史也就是科学变革哲学的历史。倾听科学话语可能是我们救治哲学观念迷茫和时代精神错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0.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从四方面阐述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存在根源,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双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处,有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科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