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7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当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传统文化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丢失,例如在文字和习俗方面,少数民族汉化问题较为严重,原有的文化缺失传承,这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来说,显得十分不利.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注重从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层面入手,分析了傣族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保护,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72.
"A B学分制"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出发点,由着眼于"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A学分类课程与着眼于"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个性发展'的B学分类课程整合互动而形成的整体系统.这种课程体系解决了实施学分制带来的若干困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和运作这种课程体系需要推进分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体制、形成工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73.
一、我国油料作物生产及贸易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油料作物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油料作物品种有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籽、向日葵籽。从播种面积和产量来看,大豆、花生、油菜籽占重要地位。以2003年为例,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931、506和722万公顷,占该作物总播面积的88.8%;产量分别为1539、1342和1142万吨,占总产量的92.5%。  相似文献   
74.
林龙宗  杨英 《东南学术》2005,(5):164-165
一、人的模式建构原则要对人的本性作出较为准确的解读,法学上人的模式的建构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特定的法理念与价值目标,选择合理要素。从法律的视角来看,不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的不同方面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就人的模式建构而言,特定的法律应当撷取人的本性和所处环境二者中与该法理念与价值目标相对应的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对该法律所调整的行为主体之模式进行预设。  相似文献   
75.
黄林同志主张第一张桌子的观念产生之前必须有桌子的存在,认为没有新事物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观念,很显然,这是把“桌子的观念”与“桌子的感觉”等同起来了。桌子的感觉,正如一切感觉那样,是直接依赖于具体事物、具体对象(在这里是桌子)的;没有桌子,是不能产生、引起桌子的感觉的。黄林同志的错误完全不在于强调理智依赖于感觉(这是完全正确的,否认这点就是唯心主义),而在于他忽视了感觉与思维的质的区别。人的抽象思维能够在苹果、梨、杏  相似文献   
76.
黄林于1964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吗?”一文,对若水的《桌子的哲学》一文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这场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77.
78.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风格,前人虽已作过探讨,但多半是对单篇名作的赏析,更少专文探讨他的小品杂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试图从欧公的小品杂记类作品入手,探讨领略欧阳修的散文创作风格,即前人所谓"六一风神".  相似文献   
79.
丘耿宗 《探求》2001,(3):48-50
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状况,源于对德育对象主体性地位的"藐视"和德育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具体的德育必须关注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实践,实现"知行如一",加快德育的"内化"和"外化"过程.  相似文献   
80.
从新的角度审视《论语》中的“成人”文化意识 ,研究了以“仁爱”为核心的孔子“成人”教育 ,与今日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异同 ,分析了从古代“君子不器”的“成人”型人才观 ,到现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观的区别与联系 ,从中发现“成人”教育中包含着的素质教育思想。虽然古今有时代的本质差别 ,但却又有诸多一致性。研究“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并把它与“全面素质教育”加以比较 ,可以启迪和提高对素质 ,尤其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