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光潜美学基本不是艺术哲学。将艺术经验放大为历史哲学目的论的冲动贯彻了朱光潜终生,并由此形成了朱氏美学的理性主义风格。以译介马克思巴黎手稿与维柯《新科学》为中心的晚年工作,成为朱光潜人道主义美学的历史哲学目的论的最高阐释。朱光潜的人道主义美学构成当代中国重建人文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人文科学与人文知识分子尤西林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作为知识分子当代涵义的集中体现者,人文知识分子自身应如何界定与把握呢?人文知识分子极易被纳入社会(科)学的职业分工框架中,视作从事人文学科专业的知识分子。然而,又如何界定人文学科呢?对于现代文化而言,这恰...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将分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的“meaning”翻译为“意义”,这是一种误译和误解,导致当代中国文化主流中出现以“涵义”取代“意义”的趋向。“meaning”一词应被翻译和理解为“涵义”,“意义”应对应于“significance”。“意义”(significance)与“涵义”(meaning)分属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学的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围绕美学的对象问题复又酿成了争论形势:①针对蒋孔阳、马奇两同志以艺术为中心,从艺术——美学的研究路线,高尔太同志提出了从审美经验——美和艺术的研究路线。夏放同志除批评蒋孔阳同志之外,并对李泽厚同志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路线提出了商榷。我以为,夏放同志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他最后所提出的“美化论”,实质并未超出蒋、马两同志的艺术中心说。这种囿于艺术谈美学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它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学混同为艺术学的普遍状况;而这种被人们至今视为常态的混同,无论对美学或对艺术学都是不利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以蒋、马为代表的艺术中心说提出商榷,同时阐述自己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一些理解,但并不奢望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发表成果如同分娩,学者与刊物以及编辑的关系乃是学术生命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个环节。与时有所闻的学术交易化迥然有别,我所交往的刊物编辑都是纯正的学术殿堂仆役。其中,《学术月刊》对于我来说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对于现代中国而言,鲁迅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涵摄文学、思想与社会批判为一体的一种人格姿态,它象征着一种现代社会角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概念。与前现代社会的巫、士。教士、意识形态权威相比,知识分子──同样拥有文字符号,但已属于理性工具,而不再是谵妄的象征:同样超越具体实用涵义(meaning)而追问根本的价值意义(significance),但不是依据神性而是依据人性;同样关怀公共性特别是公共精神,但不拥有任何身份资格或特权背景。精神观念与权力亦即政教之分离…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团契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现代共同体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弱解体后 ,形式规则交往的现代社会团体一般已不具有精神团契性 ,现代精神生活日趋私人化。如何基于现代独立的个体重建现代精神团契 ,已是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政教分立前提下 ,人文精神团契不仅代表着区别于邪教的正当精神团契形态 ,也是宗教团契回应现代社会的正当合法方向。人文精神团契既依托又超越社会团体 ,成为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介入改造社会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时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图从揭示现代时间起源、结构与意义的角度深化现代性理论。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于从犹太—基督教救赎史到启蒙历史哲学的衍化 ,其社会存在基石是作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直线矢量的现代时间以追求未来的无限进步信念构成现代性核心。现代时间对生命节律的过度强迫是现代化中人与自然紧张对立的现代性根源。现代时间三维中“过去”、“现在”对“未来”的反抗与“未来”的演化 ,不仅是现代性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层根据 ,也是现代思想史观念运动的内在线索。现代时间的内在结构及其矛盾提供了深层认识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回顾与总结百年学术的基础上,追寻中国现代学术的踪迹,描述知识增长的历程,并作出我们当代人的检讨与反思,这对于推动当前乃至21世纪学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勃兴于世纪之交的学术史研究,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它昭示着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发端于80年代的学术观念的变革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到90年代,便演化为对于学术规范的深入而持久的讨论;对于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鸣,以及对于本世纪大批学术经典、名著的整理出版。这些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的实践,无疑催化着新的学术范式的形成。在此背景下的学术史研究,往往成为新旧范式激烈竞争的形式。新范式正是借助于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诠释,来争得横空出世的权利。如果说发生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史界革命”,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当前的学术史讨论理应抱着更加热切的期待。设立“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专栏,是我们多年来的期望,本期终于推出。我们期盼着广大读者的支持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与人文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Postmodern”),是一个新近输入的外来语。尽管就辞源而言,20世纪30年代已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语用,但成熟为独立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应是60年代中期才兴起的。作为社会形态,依照丹尼尔·贝尔的看法,后现代实质即“后工业社会”,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其文化表现。从着眼于工艺线索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来看,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是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商品的现代工业社会相区别的信息或知识社会。 可是,正在步入现代化门槛的中国人谈西方的后现代化意义何在?这里提出的实际是人文阐释的根据、亦即人文阐释者的现实处境问题。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关于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