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地性是最近文艺理论界论讨渐多的话题,究其目的是要建构中国本土的学术话语体系。接地性的提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富有启示意义,是要在"启蒙"、"现代性"、"阶级性"、"人民性"、"革命"等宏观话语构建出的同一性、一致性的文学史观背后,发现差异性、多样性,摆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本质主义的理解方式,从问题出发、从历史语境出发,重新梳理和评判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引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向细密与深入。  相似文献   
2.
尹奇岭 《江淮论坛》2009,(6):151-157
邵洵美是三十年代上海文坛知名人物,以他为代表的唯美派是当时诗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邵洵美诗歌创作的历程,从史的角度考察了邵氏诗歌的选本情况及影响,阐述了邵洵美诗歌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并进而探讨了邵氏所代表的“颓加荡”诗风不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启蒙与传统     
很多学者谈"启蒙"最大的弊端是抽离了启蒙的历史具体性,空谈启蒙,这个历史的具体性就是传统.传统思想对外来思想的统摄虽然被认识到,实际上重视不够.启蒙在实践层面并不仅仅是价值问题,而是各种力量的博弈,有效的启蒙必然在各项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这就需要考虑启蒙的策略.长期以来,这个问题被掩盖了,单纯以价值判断代替了实践层面可行性的思考.实践层面可行性主要是对传统的深厚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与启蒙思想的共鸣,因势利导,在不导致社会动乱的前提下推进社会的变革.这个过程也就是启蒙思想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文化运动基石之一的科学,长期以来似乎天然地具有合法性,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科学观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革命话语结合,实际上被抽离具体内容而被信仰化、神圣化了,从而揭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观念内涵悬空和意识形态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鲁迅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即鲁迅形象的接受,是鲁迅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形象一直在被塑造着,不同接受者心中有不同的鲁迅形象,这与真实的鲁迅相关又不完全相关。鲁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也与时代变迁有密切联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着鲁迅形象塑造的方式和效能,不同的时代背景,鲁迅形象的传播和接受呈现不同的样貌。总的看来,鲁迅形象的接受有两个基本的走向,即神化鲁迅和人化鲁迅。  相似文献   
6.
尹奇岭 《晋阳学刊》2011,(4):120-125
民国时期,新文学及文化一直紧密地联系着经济利益,经济这一物质性因素与文学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某种程度上驱动了新文学及文化的加速传播。也正是在共同物质利益的联结下,新文学人与文化资本家之间发生了种种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文学场域。以往对新文学及文化的解读过于强调理想的层面,相对忽略了物质层面,而物质原因往往才是解读诸多文学/文化问题背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民国,以革命话语为核心的激进思潮在种种主客观条件催动下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与之对立的思潮往往遭到简单、粗暴的否定,温和、渐进的思潮就是其中被否定的思潮之一。今天看来,严复们所代表的渐进思潮,其中蕴涵的历史合理性是不容否定的。严复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大特点是放弃理想的方面,尊重现实的方面,在他们看来激进变革造成的破坏之大和收效之微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主张渐变来避免破坏过大,以点滴的进步积累成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1932年夏清华国文入学试题“对对子”,引起很大争议。对陈寅恪来说,出题是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促成的,但这一偶然却使一个学术人格突然介入到公共生活中,成为决定许多考生升学命运的人。认真分析这个风波,可以发现,所以会引起争议的深层原因,是陈寅恪所坚守的学术伦理与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伦理之间发生了冲突所致。从“对对子”所遭到的批评中,可看出陈寅恪所信守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在当时的尴尬地位,以及与社会潮流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新旧交替时代的丰富与混杂、突破与守旧,往往不是能够用进步和落后等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概括的。在“顽固”“保守”“守旧”等负面词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无数次碰壁、磨难之后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惯性。更为值得深思的是在“解冻期”一批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还活在过去受到禁锢的年代,在审美趣味、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与富有朝气的时代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之所以如此,既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内心阴影,又有长期禁锢带来的思想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民国时期新旧文学/文化经济状况的考察,实际上得出一个结论,即新旧文学/文化在运营的总体趋势上分途,新文学/文化依托新型书刊业提供的强大生产力和先进营销手段,占领了大众文化市场,在喧嚷的公共传媒空间压倒了旧文学/文化,成为大宗的文化生意.另一方面,旧文学/文化由于受众的不足,不足以采用大规模的复制生产,主要还沿袭着传统的方式,采用手工作坊式的零星制作,但当其退回到中上层文化圈之后,在某些小范围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