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19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是国际移民潮的组成部分。中国新移民主要由留学人员、非熟练劳动力、商务移民、劳务人员和非法移民组成。迄2008年,其数量达1000万以上。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潮,极大地改变了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全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增至4500万以上,北美、欧洲、大洋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论17-19世纪闽南海商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前期到鸦片战争前夕,闽南人一直主导着海外华商网络,其影响力至今犹在.闽南海商集团崛起于宋元时期,明代中期以后,以漳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成为中国走私贸易的中坚.明代后期漳州月港被定为中国帆船的发舶地、清初厦门被定为往南洋贸易的发舶地、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等,都是闽南人独特的发展机遇,从而使闽南人在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组构海外商贸网络等活动中占有先机.郑氏海上帝国时期是海外华商网络的黄金时代,以泉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集团掌控了北起日本、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话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周边地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战略地位重要 ,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争斗要地。东南亚和中国有长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汉唐以降 ,两地商人使臣往来络绎于途。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后 ,东南亚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列强的势力范围 ,中国也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二战以后 ,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先后独立 ,各自在维护主权独立和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1970年代以来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 ,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东亚、东南亚的崛起。东南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4.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东亚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世人瞩目,引发了对“东亚发展模式”的人文思考。所谓的“东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东亚地区内以同一个区域为背景的大体相近的人文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东亚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对“东亚发展模式”的人文思考多发掘其人文传统中的积极因素,金融危机之后,则更多地强调东亚人文传统中对现代化进程中不利因素的分析。无论对东亚人文传统的褒贬如何,都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文因素的积极性。近20年来,台湾和海外华人的经济实力显著壮大,改革开放以来的闽南和潮汕地区的经济也迅速成长。闽…  相似文献   
17.
华商海上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至迟在明初已呈现,此说可纠正国际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的华商海上网络是欧人东来以后才建立的观点。华商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条件,在于宋元时期中国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造船业的兴起,以及朝廷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还在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南海商的崛起和海外中国移民的逐渐增多。华商贸易网络形成,不但一改宋以前中外贸易主要由蕃商蕃舶主导的局面,而且形成以中国商品、中国帆船和中国市场为依托,华商初步主导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洋意识发展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意识包含"重商、冒险和进取、开放和多元"三要素。以闽南人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意识和海洋发展,在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在大陆文化主导的明清政权压制下,中国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发展中途夭折,未能促使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期西方的海洋意识则引领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因此,海洋意识不仅是关注海洋的物质利益,也蕴含"平等、多元、宽容"的内涵以及由此孕育的"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其他国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之特殊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肇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挫于上世纪50-60年代,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第一手资料匮缺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与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而后者与现行学术评估体系错位相关.只要克服以上弱点,中国学者有望在新移民、认同和融合、国际华人社会关联性等方面做出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