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诗情画意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古今读者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美感享受。莱辛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分界,而苏轼注重的是诗与画的融通。诗和画实际上是生长在同一棵艺术大树上的两朵血脉相连的奇葩。如何把这两种姐妹艺术结合起来对照鉴赏,使读者在品诗赏画、赏画品诗的双向交流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审美感受,一直是广大读者所热切企盼的。最近,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吴企明先生编著的《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以下简称吴著)即将面世,这对广大诗画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吴著的结构模式颇为新颖。全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生态急剧裂变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富创造性的时代。文化生态的一系列变化引起唐宋词研究观念的嬗变:一是文化批评话语的一枝独秀,二是“回归古典”话语的重提,三是学术史、文学史话语的兴盛。产生了一批具有方法论和范式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是在当时文化生态机制中产生的,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与20世纪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相联系,其全新的研究格局、多维的学术视野、独特的话语景观,构成了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5.
当代唐宋词研究根植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生态的演变中。社会思维的转型,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意识的嬗变,给唐宋词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传统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迎来了多元化研究的新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发生根本转变的具有个性风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代唐宋词研究一方面背靠千年学术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注意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景观。在考订类、论述类、鉴赏类三类研究话语的操持中,完成了当代性转换,创立了各自的研究范型。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词人都有过成为人生转折的贬谪经历。这种转折,让他们从京官、高官变成了贬官、逐臣,同时又让他们从诗人变成了词人——正是在贬谪中,他们开始注意民间的小调,并开始用这种小调来抒发万死投荒的艰辛与愤懑;正是经历过贬谪后,他们从"兼济"转为"独善",从"进取"转为"中隐",从追求文学的讽喻作用转为向往休闲、享乐的生活。贬谪中的创作,迈开了文人作词的第一步;而贬谪后的思想转变,又与唐宋词发展所需要的文化风气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贬谪"催生出文人词的兴起,并促成了它此后的繁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蔚为大观的时候,当代唐宋词研究者亦积极参与其间,许多论著从文学-文化的双向观照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新视点和话语表达的新方式,提出了唐宋词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取得了新的收获,建立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批评范型。  相似文献   
19.
叶嘉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既具备传统的品格,又具有现代的意识,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使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始终坚持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品与鉴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在当代诗歌研究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