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张志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此书第四卷在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它的评论和由此引出的斯威夫特是不是恨世者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对斯威夫特的评价。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目前国内一般认为:《格列佛游记》第四卷并不能说明斯威夫特是一个恨世者,他有悲观厌世思想,但不憎恨人类。不少论者认为“耶胡”不是指全人类,斯威夫特所痛恨的是英国统治集团,是资产阶级恶势力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养老服务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庆地区5个养老机构、8个老年人活动站、13个村屯的546名老人的健康情况、以及养老环境等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了访谈调查与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关于优化和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工作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意义重大。分析了有效落实和优化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作用和意义,剖析了目前影响和制约优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切实抓好优化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人文文化相比,科学文化一直受到抑制或忽视,致使科学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弱项。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到近代的洋务运动,国人主要从物质功能片面看待西方科学,致使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始终进展缓慢。直至“五四”时期,先驱者们才对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认,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仍未能实现。今天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成就,为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5.
张志庆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3-149
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毁灭与被毁灭--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了传统文学的倾向性、人物中心论和叙事模式之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大厦,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写作观。而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传统的同时被毁灭了,这种文学自灭的发展方式,给未来的小说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村(康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先锋小说转型开始创作基督教小说,其转型后的创作,尤其是近年的小说如《愤怒》《我和上帝有个约》等表现出稳定的艺术模式。对外,关注现实而表现绝望;对内,依赖信仰而寻求喜乐。作者当年的转型与现在的焦虑都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态度,而信仰是其自救与救世之路。作为基督徒的北村,信仰日益坚定并借此走出绝望,而作为小说家,北村的先锋性几乎荡然无存。北村的小说,一方面通过抨击、反叛现实而试图不断拓展信仰的大道;另一方面以日趋固定的、趋众的艺术模式向现实投降。北村的小说内在地陷入反叛与屈从的两难困境,从而很容易流露出焦急的宣教倾向,其反叛因而也显现出不彻底性。北村以他的成就宣告着先锋性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的死亡,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悲哀。先锋性创作手法也许并非无懈可击,但先锋性创作精神却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