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0篇
综合类   6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唐代文学家李华在其<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并序>、<扬州司马李公墓志铭>两篇文章中涉及到水利建设.他通过介绍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而表述了自己的水利观点.第一,在办与水有关的一切事业时,要随顺水本身的性质.这种思想的本质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二,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兴建水利工程.这种思想的本质是要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大体从自然,适当搞工程,这是中华文化给我们的教益.韦损和李并既是品质高尚积极有为的地方官员,又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水利专家,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42.
阿拉伯文学曾对中国的诗歌与诗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印度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文学从中国获益良多,并发展出显著的民族特征,进而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中国学者研究东方文学的三大基石,而就中国当下的国情而言日本文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从《白鹿洞赋》看朱熹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44.
在宋金元时期的诗学中,诗性学说相对发达.朱熹的诗性学说在宋代具有代表性.元好问的诗性学Ё说是金元时期诗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志该时代的意义.元好问诗性学说的核心,是承认男女之性对诗歌创作的决定作用.元代兴起的今乐府或日元代新乐府是介于词曲之间的一种新诗,元好问有较大的乐府创作量.他在实践基础上作出的理论总结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以后的时代.  相似文献   
45.
宋诗存在着明显的白话倾向。虽然在先唐诗歌中就有白话的情形,但还不够普遍,尚未成为一种倾向。在唐诗中白话渐成趋势,王梵志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从外部比较作考察,汉语诗歌的白话倾向是世界文学尤其是梵语诗歌作用于中国文学的结果。佛经的翻译为一大媒介,宗教的发展促成了诗歌的白话倾向。从内部比较作考察,宋诗的白话倾向还具有深刻的内部原因,这就是道的兴盛,欧阳修道盛文至说为其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46.
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诗歌史中,有两位以细腻笔触写如火情怀的女诗人。一位是古希腊的萨福,一位是中国宋代的李清照。萨福用“萨福体”写抒情诗,开风气之先。李清照用词来抒情。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体裁之异同和两位作者的创作特点,并尝试用词体对萨福诗歌作了改译。  相似文献   
47.
《聚焦茅盾文学奖》是批评功能极强的著作,其研究对象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批判武器也是一座里程碑。在历史批评方面,它批判了文革结束以来的文学创作。在总体批评方面,它描述了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走线。在个案研究方面,它具有开阔的视野,对少数民族、历史题材和女性文学作品给予特殊关注,在场理论、文学追求和人性关怀方面下了功夫。该书在西方文学、西方手法和西方文论三个参照系中运思,从理论上为中国作家走向诺贝尔文学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8.
德国道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传统且成就突出的学科领域。它虽然起步稍晚,但并不是法国道教学的影子,而是有着它自身的鲜明特色。在早期阶段,德国的道教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喜欢远方国度事物的兴趣出发,对于道教中那些具体而微的内容诸如医学口诀、民间信仰、仙话神话等进行研究。在20世纪前半叶,德国的道教研究已具备相当规模,有了道教主要经典的德语文本,研究也渐趋深入,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世纪后半叶,德国的道教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它不仅为美国道教学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自身的德意志民族特色也日渐彰显,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前沿性和学理思辨的深刻性之上,为世界其他国家的道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49.
六朝是中国文学上的自觉时代,骈文兴盛。过去的研究,对骈文持否定态度的多,作肯定的少。本文以西学和日本学中的相关观念为参照系,文史结合,重新认识了散文、骈文和美文的基本特征,并尝试作了界说。文章认为:骈文属于散文的大范畴,骈散对立的最根本差别不在用韵与否,不在句子齐整与否,而在于句子结构即语法成分的对称。较之众多的浮泛之论,本文以较深的个人体验推动了文体学研究。  相似文献   
50.
保罗从一个迫害基督教会的人,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外邦使徒,为基督宗教的世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的环节值得注意:曾见异象、重见光明、在阿拉伯静修、在安提阿生活。解读保罗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乃是认识保罗精神操练的当代意义之有效途径。保罗经历了一次偶然的精神操练和大量自觉的精神操练,最终从一个微小的人成长为基督精神的传播者。基督宗教要改造自身以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建构和谐社会服务。这就是保罗精神对我们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