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本质张政文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与审美主体发生关系的。音乐的空间转换为一维的时间,时间性成为音乐的一般因素,而且以不可逆的形式出现。严格地讲,中国古代音乐作为在特定时间中展开的一维艺术形式,几乎不可能成为当代人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正象马克思所断言的那样,当代文化图景中的由后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市民小说共同构成的“后新时期”小说实际显现着当代生活的某些性质。而对“后新时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悖反,消解文化的悖反则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而实现这种契机现实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具有自觉意识和可操作性的文化战略。建立跨世纪文化战略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一项总体工程。美学是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它在文化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代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苏俄美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而上色彩,由此导致了审美功能的丧失。本文提出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功能美学,功能美学迥异于当代传统美学借助意识形态进行操作的特点,而直接切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操作,它以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为认知对象,和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功能美学的功能之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功能之二是,实现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文 《文史哲》2002,(6):17-21
2 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将文学事实何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 ,将描述文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史知识体系为研究的根本目的 ,但却忽视了文学史研究的人文特征 ,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理论逻辑方法将探索文学现象何以存在做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力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论体系和普遍精神逻辑中找寻寓藏于文学现象背后却又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各种规律 ,但却常常忽视了文学史的历史复杂性和文学本位性。文化阐释方法将文学史研究判定为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现时态中相互建构的个体对话过程 ,强调研究主体的个性文化功能和阐释效应 ,但其研究的知识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普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辩证法的视角看,五育融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矛盾分析方法、适度原则和系统论思想;从大历史观的视角看,百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话语体系演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不断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也在其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提供了五育融合的基本立场,新时代应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深入实施中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在历史的视野中,希腊人对审美和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怀,至18世纪卢梭,更是将教育、情感、培养问题判读为人类复归的基本问题。但是,直到康德,审美与教育才在人类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的路径上全面相遇,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逐渐生成,之后才有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批判哲学”的结果“是启蒙思想”①,那它对近代思想的最深刻启蒙,就是其中所昭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存在观。 1《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阐释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构成这种普遍关系的双方在何种意义上现实地存在着呢?康德认为,自然作为“存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讲的质料,也不是培根的经验事实。质料和经验事实只是具体的物,属于“存在者”范畴而并不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的自然作为“存在”,“它指的仅仅是一般物存在的各种规定的合乎法则性”③。它不可能在现象界中被对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作为普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文学史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自觉的理性意识和自主的人文方法,从而使文学史构成对人类文学活动的终极关怀,有效地探寻文学发展的自由之路。一般而言,文学史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往文学何在,以往文学何以在,以往文学为何而在。这又关涉到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心灵时间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在自然时间量中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对自然时间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学遗迹进行考辨、实证,尽可能多地确认文学事实,使它们进入文学史研究。在社会时间量中审视文学史,就是在社会运动的大结构中把握文学史,研究其生成、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文学史研究的最终依据是人,它必须完成于研究主体的心灵历程中,在心灵时间量中走向丰富和完善。所以,文学史建构最终完成于研究者的心灵当中,才能达成对现实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和丰富性结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启蒙大师的康德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确认为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的建构过程。同时,文化也被康德阐释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对策。缘此,康德的文化观念成为西方近代以人为目的的启蒙信仰。康德基于这种人性化的文化立场,发现了审美具有敞开人类生存价值、发展人类主体性的功能,审美拥有了解放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