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本项研究以公共资源灾难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史资料、社区研究成果和作者在翁旗所做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牧区的体制变迁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牧区所持续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实证的检验。应用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着重强调指出体制变迁对公共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困境,既是本文的特色,也是本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重视。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流动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无论在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居于弱势,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社会群体。与职工下岗造成的贫困不同,造成城市农民工相对贫困状况的起因包括户籍管理方面的暂住证制度、城市产权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包括资源配置传统规则的惰性和农民工群体素质等非制度性因素。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因素变化不大,城市农民工的相对贫困状况将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经略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为主要对象,主张从整体上推动和创建现代化、综合型、国际性和具有全国意义的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并且希望通过大连举办"夏季达沃斯"来展示东北区域的风貌和远大目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努力,应当提倡,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4.
当《虚无之物的全球化》(以下简称《虚无》)呈现在你的书桌,你的疑惑是,它与《社会的麦当劳化》有什么不同?旧篇还是新章?从名字、结构、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粗看,两书确实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书内容都涉及美国化和全球化,尤其是麦当劳化。两书结构类似,都包括基本概念构建与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阐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加哥学派中的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于揭示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方面:社会问题是通过个人和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过程,通过重要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界定而实现的。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界定的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制度化。由于社会互动的形式,内容、力度不同,诸多社会问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住房消费属于基本民生领域,却被当作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民众看重使用价值,房产商、开发商、炒房者、地方政府等看重交换价值,安居乐业的基本消费品被过度货币化、资本化;房价不合理暴涨损害了健康平和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重要的社会情感,社会后果堪忧.与恩格斯论述的住宅问题相比,目前中国的住房问题,既有独特之处(社会转型期、解决方案、政府介入等),又有共同之处(工业化、城乡差别、乡城移民、资本意志、市场化).国家和政府有责任让其国民安居乐业.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把它作为社会问题而非纯经济问题对待,以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应对,建设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共享的消费者社会.  相似文献   
17.
张敦福 《社会》2006,26(2):159-174
依据对日常消费实践的经验和观察,作者从消费者的视角论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正在快速地奔向“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虚无之物”是瑞泽尔(<')=(7)建构的一个理想类型概念,在使用这个框架之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传统和中国经验稍加修改。中国社会消费实践>" 年来的剧变被阐释为消费革命、第二次解放和人们的选择自由。不过,作者认为,变革的社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不仅会丧失曾经拥有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而且生活的意义和情趣正在遭到侵蚀和损害。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由此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生产偏好”的失衡大为改观.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从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麦当劳化扩展为社会世界的麦当劳化;二、通过新的消费形式对大众实施控制和规训,使他们从生产力转变为消费力;三、人们更多地生活在物的体系的“牢笼”中,社会世界受到压抑并被边缘化.由此,这些所谓的“丰裕社会”在享受物的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存在一种对扩散理论的误解,以为存在一个作为增长极或核心地的大城市、工业中心或现代化产业基地,就能够迅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缩小边远地区和增长极的差异.这种误解至少忽略了这一理论发展脉络中几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发生"回流效应"的可能性以及扩散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既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一预设前提,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着自然演化而成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及其文化背景.以政府行为为特征的"植入式"扩散"并没有带来边远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今天西部大开发应当警醒的.  相似文献   
20.
依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依附发展论”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