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关于哈萨克族族源与民族形成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曾有人把哈萨克与蒙古的族源混为一谈,散布了一些模糊观念。解放前蒋介石反动政权根本不承认在中国有几十个民族的存在。当时在新疆的泛土耳其主义者也把早在六至八世纪突厥人建立起来的突厥汗国拉到当代来解释,说什么当代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统统是土耳其民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哈萨克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穆斯林谱系”中,把原来哈萨克族本身存在的一些谱系硬拉到它那里面,把哈萨克族说成是穆罕默德的后  相似文献   
162.
略论《聊斋志异》冯评与但评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有多家,冯镇峦、但明伦两家评点的理论性最强,本文从小说虚构思想、叙事思想与形象塑造思想三方面论述了两家评点的理论价值。就小说虚构思想而言,两家评深化了从文本内部验证小说虚构特征之合理性的观念;就小说叙事思想而言,两家评从文章写作学视角对小说文本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就小说形象塑造思想而言,两家评对志怪小说形像塑造方法及其文本效果做出了独特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3.
略论清代苗疆地区与中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政治斗争,推动了各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国家的统一不断获得巩固,而汉唐和明清几个历史时期则在促进上述关系的发展上占有尤为突出的地位。清代  相似文献   
164.
申明堂 《山西老年》2012,(10):53-53
所谓“地书”就是用泡沫塑料大笔或毛笔蘸水在地上习书练字。它是书法的一种,大约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有练习“地书”的队伍,太原市迎泽公园、龙潭公园、唐槐公园、学府公园等处“地书”活动相当活跃,一些老年朋友们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都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坚持练习。那么,“地书”为何如此受老年人喜欢呢?第一、简单易行、练习自由,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有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楹联这样写道:“咫尺天地有情缘,学书练字度晚年。”“地书”既不需什么大的投入,也没有时间限制和任务要求,大地当纸,以水为墨,兴趣所致,任意挥毫。虽无丝竹管乐之盛,但方寸之间,一笔一画一诗一帖也足以畅抒情怀、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65.
艾灸,就是用燃烧艾条(艾叶加工制成)、艾绒的方法灸烤相关穴位(直接灸或隔姜片灸),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浊、暖真阳的目的,以治病养生。《黄帝内经·灵枢》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  相似文献   
166.
李炯  王权堂 《社科纵横》2011,26(1):157-158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探究其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引起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利于探索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7.
昆明时期的沈从文致力于对理想生命的重造。他将“美”与“爱”作为理想生命的核心内涵,在抽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然而,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并不意味着与现实无关,其背景和最终归宿都联系着民族人格的重造。正是由于这一现实目的的存在,他的“抽象”重构遭遇到了“具象”的冲突,这也暗示了他后期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8.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的流行离不开葛浩文的英译。葛浩文是莫言小说唯一的英译者,他的译本提升了莫言在海外的文学声望和文学地位。然而笔者在仔细阅读葛浩文的译本之后,发现确有一些翻译不恰当之处。现以《生死疲劳》葛氏译本为例,分析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时所出现的误译现象,探究其误译根源,也为翻译界敲响警钟,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16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年学者林存阳博士撰著的《清初三礼学》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清初三礼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专家学者编纂的“明清史研究丛书”之一。以往学者对于清代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学的研究,多囿于少数人物及某一方面,未能做出全面系统的梳理,《清初三礼学》一书,则侧重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结合出发,  相似文献   
170.
在纵贯古今的近两千二百年间,《大风歌》几乎被公誉为“天纵之英作”,而在论及它所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时,则众说纷纭。 从太史公的笔触看,《大风歌》是一曲悲声,“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唐人司马贞则认为《大风歌》是作者踌躇满志的抒怀,清人沈德潜曾以不定的口吻提出,《大风歌》表达了作者的追悔之意。他在《大风歌》的注脚中写道:“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近人谈《大风歌》,大多赞成司马贞之情绪论,解释其内容几乎都取沈德潜“思猛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