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张越 《齐鲁学刊》2005,1(6):36-39
《管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法思想。它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以维护君权和阶级统治为目的,对行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对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选拔任用、官吏的职责规定和行政管理的法律监督等行政法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为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2.
<正> 由英国项目管理大师弗格斯·奥康奈尔(Fergus O’Connel)著,2003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简单是金:培养竞争优势的七个共识原则》(SIMPLYBRILLINT)是一本倡导改善思维摸式,提高管理和做事技巧的书。它是从“事情原本很简单”这一原则切入论题——“简单是金”的。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该书时说:“生活已经够复杂了。但还有许多人不怕麻烦,给自己设置一些‘圈  相似文献   
103.
一、学术与现实:20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趋向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独特的地位.这100年的中国史学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都凸显了历史学自身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用,进而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影响到了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04.
五四时期 ,学衡派十分重视对历史学性质问题的探讨。论者从学科性质、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一方面强调历史学的相对性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历史学的科学性。他们的观点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不仅对深入探讨历史学性质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影响到了对其他有关史学理论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5.
社会主义在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后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由此影响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微型小说选刊》坚持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方针,在栏目的设置上做到适应社会生活和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紧抓精品意识不放。实现了“纯文学刊物也能畅销”这一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7.
张越 《求是学刊》2003,30(1):111-11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前后中国史学转型、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 ,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8.
109.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应对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0.
一九六二年,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衣甫江在一首《柔巴依》中写道: 我写诗,不是出于兴趣, 对于我,诗与良知和生命浑然一体。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道路、生活道路和人生观富有哲理而又形象的概括。写这两句诗时,他已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创作生涯,写了许多好诗,而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为了诗,为了诗的良知——人生的态度——他遭受了诬陷与迫害,几乎丧命。因此,这两句诗可以成为理解他全部创作的要旨,是开启他创作密室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