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张颐武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7,(2)
王朔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确实是无人能及。可以说,今天中国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基础其实是王朔带来的文化风尚打下的。当年他的小说是冲击原有文学规范的重要作品,而从《渴望》开始的电视剧的创作更是首开先河,变成了今天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开端。但2000年以来,王朔似乎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沉寂了好几年,有点象徐静蕾的电影《我和爸爸》中的那个当年纵横江湖的“顽主”,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居家男人”。而这几年却也是中国的大众文化风起云涌,开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的几年。王朔似乎在文化风暴眼的外边静静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让我们感慨人生的变化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写作:可能与期望张颐武北京的文学写作将会向何处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和引发讨论的问题。北京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古城,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的认同与选择;但北京又是一个不断成长,经历着急速的发展冲动的国际大都市,它正处在最为迅速的变... 相似文献
13.
陈逸飞突然的病故让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新的时代感到一丝感伤和忧郁。人能够不断超越命运,却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我们其实感到的是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对于命运的不间断的胜利和克服其实抵不住命运的最后的安排。陈逸飞其实是一个人不断超越命运的范例,他永远在不断地胜利,在克服限制和跨越边界,但命运的力量在于它可以终结生命本身,可以划定生与死的终极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张颐武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处于“新时期”文化中心的命题。它在当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不断的讨论与争议。与“重写文学史”直接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也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化与思想嬗变的中心。“重写文学史”似乎是“新时...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应——"新世纪文学"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新世纪文学”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新文学”实现了超越,一是对文学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的反思,并导致了对于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一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这两种文学走向都是对当下历史境遇的投射和反映。但这种反映也凸现了一种持续的困扰和焦虑,即如何面时日常生活本身的平庸性问题。这种时日常生活平庸性的感受,正是当前境遇下文学的典型表征。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及“新少年写作”等文学现象中,显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平庸性所带来的新困扰,而对这种平庸性的焦虑与不安仍然是新语境下文学写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颐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5-17
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年。六十年间,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一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电影当然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形式,但它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像,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刻,回顾电影发展的六十年是对于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大历史”进程的反思和探讨的一部分,也是对于中国的认同建构重要部分的重新认知。从“公民身份”建构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考的角度和空间,而通过对电影发展六十年的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和思考“中国梦”的轨迹。六十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正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部分,在中国认同的创造中,电影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的认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发展之间相互扣连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它与“中国梦”展开的过程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历程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公民身份的建构和转变的历程,也就是确立“公民”和“消费者”的同一,“英雄”与“凡人”的同一的进程,这也是一个“中国梦”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19.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变成了一种神话和追忆。我们在仿佛不会中断的憧憬、希望之后似乎已经充满了疲惫。我们仿佛已不再能够承受话语的断裂、冲突和不稳定,已不再能够负载那种批判与质疑的敏锐的眼花缭乱地呼啸而过的文化潮流。文化内部的冲突开始被弥合,话语的稳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终结──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终结──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张颐武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我再一次问我自己/问我到底爱不爱你/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我今天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已被你耗尽/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