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后新时期文化:挑战与机遇张颐武进入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已发生了战后最为巨大的结构性的震荡与转换。“冷战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使世界的未来尚未明晰,IH话语的溃解与新话语的建扬都尚在混蒙中呈现了它暖昧迷离的形象。而中国大陆则在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迎来了...  相似文献   
23.
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年。六十年间,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一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电影当然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形式,但它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像,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刻,回顾电影发展的六十年是对于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大历史”进程的反思和探讨的一部分,也是对于中国的认同建构重要部分的重新认知。从“公民身份”建构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考的角度和空间,而通过对电影发展六十年的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和思考“中国梦”的轨迹。六十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正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部分,在中国认同的创造中,电影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的认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发展之间相互扣连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它与“中国梦”展开的过程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历程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公民身份的建构和转变的历程,也就是确立“公民”和“消费者”的同一,“英雄”与“凡人”的同一的进程,这也是一个“中国梦”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
慎始与善终     
张颐武 《决策探索》2014,(13):50-50
明代王廷相主持都察院事务时,曾对初任御史的张瀚说,昨天雨后上街,有位轿夫穿了双新鞋,一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结果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溅上了泥污。自此,这位轿夫就不再顾惜脚下的鞋子了。立身之道也是这样,一旦失足,可能就无所顾忌了。张瀚退而思之,很佩服王廷相的见解,并一生谨记在心,不仅颇有建树,而且清廉刚正,甚至对权倾一时且有恩于己的重臣张居正,也敢据理力争。最终张瀚辞归故里,著书立说,直至善终。  相似文献   
25.
张颐武 《河北学刊》2008,28(2):111-115
本文通过重新阐释朱自清提出的"新文学"的"严肃性"这一概念,深入分析当下文学的诸种形态对这一概念的超越,进而探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脉络,并对其与当下的"新世纪文学"的形态差异作了考察,认为当下文学已经超越了"新文学"的基本历史框架和传统,进入了一个"后严肃性"文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26.
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艰苦劳作,努力挣钱的目的格外单纯,就是一个中产的生活而已。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中国崛起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他们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心态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为对中国最普通的劳动者来说,其"中国梦"的核心也就是成为一个中产者。  相似文献   
27.
选择的挑战─—当下批评理论发展的两种趋向张颐武一90年代以来,批评理论的发展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理论与批评仿佛突然被置于文化的前台,在历史的脚灯之下获得了一个凸显的新的位置,种种争议、分歧与讨论均显示出它的活力与丰富性。这里的状况似乎是相当矛...  相似文献   
28.
90年代以来,当代汉语文化经历了复杂而巨大的转型过程。我们突然告别了令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宁的80年代,跨入了新的话语空间。80年代所付出的激情和创造力仿佛沙滩上的刻痕,在潮水的冲刷下如梦幻般地消逝了。“新时期”已是一段传说般的岁月,一种源于想象和诗意的乌有之乡,它所带来的是回忆、感慨和温馨的怀旧之情。我们置身于”后新时期”的新的话语之中。一种深刻的差异与断裂划开了某种界限,某种模糊迷离却又清晰可辨的界限。我们在这个时刻思考汉语诗歌的命运,仿佛多少带有几分喜剧的色彩。因为诗人和诗的写作在“后新时期”的奇遇般的历程,正昭示了一个第三世界民族的巨大的精神困惑以及  相似文献   
29.
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将眼光放到晚清,放到晚清“现代性”的独特的历史表征之中。晚清“现代性”一方面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的起源,另一方面却也是中国“现代性”中受到压抑和遗忘的部分。在今天看来,认知晚清“现代性”的困境在于,它一方面太过于不够“现代”而被人们忽略,另一方面却又是太过“现代”而难于被理解。这种暧昧难明的状态往往缺少足够的历史叙述的戏剧性而难于被记住,也由于缺少历史的界碑式的时刻和伟大的人物而难于给予我们认同的期待。于是,在我们为“五四”的宏伟的“现代性”叙事激发无限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