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文学的文体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文学的研究结构发生了所谓的“向内转”的倾斜.不管这种概括是否公允和科学,有一点无容置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学现象的任何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审美构架的透视.于是,文艺文体学便应运而生了.这门学科独特的理论视点和覆盖手段不仅使它迅速地在当代论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大有独领风骚称雄诸说的姿态.当然,对这门迄今仍处于发展阶段的文艺新学科作出全面系统的概括与总结,目前似乎还为时尚早,但对它的学科背景及形态与功能作一番认真的梳理与探讨,这未尝没有裨益.  相似文献   
82.
近百年来,随着后现代艺术范式的逐步强盛,艺术哲学从原先关注"冒险的叙述"转向了"叙述的冒险"。也即以对"怎么写"的强调,取代对"写什么"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审美技术主义"的崛起。但对艺术与技术之关系的深入审视表明,这场后现代范畴内的诗学反叛运动并未取得名符其实的胜利。无论如何,在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意义上,技术只能扮演配角而不是核心。  相似文献   
83.
徐岱 《浙江学刊》2000,(4):98-103
在如何把握美学的知识形态这个问题上,主张其应当科学化的观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很有影响。虽然这一立场有一定理由并具有诱惑性,但深入地来看这只能是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美学的非科学化不仅不妨碍其价值,恰恰相反,美学只有在知识形态上坚守其与科学的差异,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
贯穿萨义德文学批评活动的两个关键词 ,即“流亡性”与“现世性”,这是萨义德文学批评的重要基因密码 ,它们生成了萨义德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和立场 ,并由此延展开来 ,进一步形成萨义德对待作者、文本、读者、善和美等常规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萨义德最终将他的文学批评概括为“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但这并未能解决和超越他作为批评家自身的悖论 ,即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 ,因此 ,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看待他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85.
虽然随着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日益受到关注,但相比而言,批评家的目光大多集中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而对于女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重视不够.事实上,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曾经历过一个艺术的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除了如今已众所周知的凌叔华、萧红、张爱玲等外,还有民国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见长的沉樱、罗淑、罗洪与梅娘等.虽然她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但沉樱的"没事找事"、罗淑的以细节体现世态炎凉、罗洪的以对话表现性格以及梅娘对视点的运用等,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同样也为整个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走向成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6.
对于文学批评实践 ,除了起码的审美态度外 ,还需要有合适的批评视角。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乃是由于这不仅常常为普通读者所忽略 ,更为一些对文学文本缺乏起码的尊重的所谓“职业读者” ,以“专家”的招牌所排斥。其结果已经导致了对文学事业的伤害。本文试图就此作出讨论 ,以增强文学批评的言说力度。  相似文献   
87.
柏拉图主义与美学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岱 《浙江学刊》2001,(3):69-76
在当今的美学研究中,柏拉图的思想遗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位思想巨人不仅开创了美学事业,而且其关于美的"理念论"立场迄今仍有意义.本文从对构成所谓"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说的重新辨析与阐释入手,努力对其美学理论的深刻性作出把握,以为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份参照.  相似文献   
88.
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浙江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徐岱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今成了海内外汉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比较起来,眼下更为热烈的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诗性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讨论显得相对冷静了些。这自然是让人遗憾的。因为“文化”是...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特点时指出,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通过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运动的内在构成。这一结论于艺术生产领域也同样适用。(一)艺术创作动机的发生从现代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实际生活中的人的行为动机总是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其发生基础呈现出多面性。譬如,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使得他一方面会因需求的某种匮乏而导致相应动机的发生。表现在创作里也就有“痛苦乃艺术之母”之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就有屈原的“幽怨优思而作离骚”;韩愈“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的“诗必穷而后工”等等。陆游在他八十四岁那年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时写道:“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在  相似文献   
90.
作为小说叙事的一种,青春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青春叙事更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别致的形态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青春叙事不仅关乎叙事题材,还是一种价值载体和生命态度.20世纪青春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感觉文化和身体元素的偏爱.在叙事策略上,20世纪青春叙事常运用固定式内聚焦模式、第一人称叙事以及独白话语,但在细节上又表现出对这些策略的偏移,如叙述视角的伪固定性,人称机制的虚无化以及价值立场的真空.溯其根源,在于作为叙述主体的"自我"的文化虚无主义本质与传统的青春叙事相比,体现出鲜明的"拒绝成长"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这是20世纪特有的声音,却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中得到强有力的张扬.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青春叙事不仅有着类别叙事的特征,还体现了选择与虚无、反抗与绝望的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