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方某城工作,因患病误诊而动了大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送命。后又久治不愈,便回到家乡威海作长期休养。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上初中二年级时,教国文的姜辑五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每周讲两堂“国学概论”,引起了我对历史古籍的兴趣。以后,历史书籍成了我的主要课外读物。记得大学四年,尽管工科的课程很忙…  相似文献   
12.
论荒尾精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所谓日本“东方志士中之泰山北斗”的荒尾精。但在过去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我国史学界一直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拟对其人进行初步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不一,各执一端,结论自然因之而异了。我们认为,评价洋务运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实践。有些论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总是着眼于其动机和目的,或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并列,以示全面,实则仍侧重于主观动机。如说:洋务运动“主要存在反动的一面,但客观上也存在进步的一面”。“客观上也存在”与“主要存在”相对举,无疑侧重的是  相似文献   
14.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然意见纷坛,评价不一,莫衷一是。或谓"中体西用"是一个中西杂交不伦不类的反动口号,表现了中国封建主义与外国殖民主义结合的反动特点;或调"中体西用"是用来取代顽固派的守旧主张和维新派的过激主张的新理论,将二者加以整合,正是辩证法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运用,表现了一定的革命性,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提出的"和魂洋才"口号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进步思想。两种看法相互对立,似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究以何者为是…  相似文献   
15.
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作《降将军歌》,讥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已降复死”。丁汝昌到底投降日本人没有?北洋舰队之降,究竟是在丁之生前,还是在他死后?对此,一百年来聚讼纷纭,疑案莫明,成为历史之谜。本文对丁汝昌的“仰药”时间详加考证,认为北洋舰队投降是在丁死之后,“已降复死”之说与历史事实不符,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甲骨文■、■、■三字及金文民字的考释,提出自己的新解。  相似文献   
17.
戚其章 《东岳论丛》2011,32(9):5-12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对于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问题,学术界仍然歧见纷出,难有共识,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若干有争议的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陆奥宗光作为日本外务大臣,以外交手段"狡狯"而闻名,对促成甲午对华开战负有重大的责任.但在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陆奥外交是和平主义的.此观点能否成立,值得重新研究.本文认为,日本的"六·二出兵"最可表明"陆奥外交"的性质.从日本内阁做出派兵决议的时间、日本派兵的实际情况、出兵的规模和部署、按照<战时大本营条例>成立大本营等方面看,日本历史学者关于"六·二出兵"的目的诸说,如"出于被迫"、"和平目的"、"维护势力均衡"等等,都是基于主观臆测而提出的,难以凭信.继之分析日本历史学者上述诸说的4条根据(一)日本假想敌的改变,即从中国变为西欧各国;(二)日本军备不能独立,不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三)日本舆论倾向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四)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日本出兵只能限于和平的目的.认为这几条用来证明日本"六·二出兵"不具有战争目的的理由,无一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要确定"陆奥外交"的性质,必须根据陆奥宗光本人的言行作出判断.从其自述材料看,他本人不但不否认自己对甲午开战的责任,而且还以此而自诩.可见,"陆奥外交"决不是什么"和平主义"外交,而是预谋战争的外交.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載了郭沫若先生的“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古代史分期爭論中的又一关鍵性問題”一文。郭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試图說明的是:“秦汉兩代的土地是封建所有制,有地主阶級和貧苦雇农的对立,地主阶級的土地已有大量的集中。秦汉的政权就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在“学术月刊”一九五七年第五期上,又刊有金兆梓先生“試答郭沫若先生”的“汉代政权果曾严重打击奴隶主吗?”一文,对郭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金先生的意見是:“汉代租佃制的封建剝削还只有个别的例外,而一般的却还只使用奴隶于农业生产”,并認为汉代“正是奴隶制社会”。他的这种論断,我認为是不合乎历史的客观事实的,因此,似乎有把它提出来討論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戚其章 《河北学刊》2004,24(2):155-160
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国内被称为日清战争.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国历史学家中塚明教授即以此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历经四十余年而不辍,以"良史"的眼光秉笔直书,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日本朝野是如何蓄谋已久地发动日清战争的,充分体现了一个史学家征实考信、求真纠谬的责任和使命,堪称日本的"董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