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丘逢甲离台内渡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其章 《学术研究》2000,5(10):77-85
在中国近代史上,丘逢甲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在所争议的问题中,以离台内渡一事为焦点,成为评价丘氏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作者从丘逢甲离台内渡的时间、离台前的抗日活动及内渡原因、“挟款以去”等方面对丘氏离台内渡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32.
刘铭传抗法保台与法国“担保政策”的破产戚其章刘铭传指挥的抗击法国保卫台湾之战,其是是非非,历来颇有争议,聚讼纷纭,未有已时。论者或着眼于撤基保沪之得失,或探讨刘左(刘铭传与左宗棠)、二刘(刘铭传与刘王敖)之争的谁是谁非,这些研究无疑是有必要的,然却不...  相似文献   
33.
在甲午战争时期,帝后党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关于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笔者曾有所论列。战争后期,随着战事的步步失利,帝后矛盾还在继续发展,终至达到激化,以致影响战争的最后结局。  相似文献   
34.
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除顽固派之外,当时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迥然不同,而且不同派别的理论概括也并非一致。在1895年以前,各派别较多使用“中本西末”,尤其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最早使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的是早期维新派,不过是在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这一概念才被普遍使用。19世纪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不同派别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向。到90年代,两种“中体西用”论并存,但是,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主张用西学“补救”中学,而维新派则坚持“会通”中学和西学。  相似文献   
35.
刘步蟾小传     
<正> 长期以来,刘步蟾在近代史上以反面人物出现,被赐以“懦夫”、“投降派”等恶谥,我曾有《应该为刘步蟾恢复名誉》(《破与立》1978年第5期)一文为之辩诬,得到读者的鼓励。今再将刘步蟾的生平事迹作一简单介绍,以答对此问题关心的同志。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人。1867年(同治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5年(光绪元年),任建威练船管带。次年,船政派第一批学生出洋,刘步蟾中选,到英国旗舰马那多号上见习。他学习刻苦,“成绩冠诸生”。(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裴利曼特对他的评语是:“涉猎西学,功深伏案。”(《英水  相似文献   
36.
戚其章 《河北学刊》2003,23(3):162-167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秦郁彦曾著有专论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南京事件>,并且还写了<旅顺虐杀事件--与南京虐杀的对比>一文.由于他引用了笔者<甲午战争史>中<旅顺大屠杀惨案>一节的有关材料,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故笔者拟从当年旅顺大屠杀的背景、日军杀俘问题、遇害者的身份问题、日军屠杀人数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秦郁彦教授的文章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37.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有一首《降将军歌》,其中写道:“冲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船头立者持降旗,都护遣我来致词。”“船头立者”,谓广丙舰管带程璧光;“都护”,系指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此诗乃讥讽所传丁汝昌遣程璧光向日人乞降之事而作。那么,丁汝昌到底降敌没有?北洋舰队之投降日军,究竟是在丁生之前,还是在他既死之后?对此,长期聚讼纷纭,疑案莫明。至范文澜同志著《中国近代史》,根据姚锡光、泰莱所述,肯定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并认为北洋舰  相似文献   
38.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農奴制的起源是很早的,它和奴隸制几乎是同其古老的。早在家長制家庭时期,农奴关系便已經萌芽了。例如在日耳曼人家長奴役制时期,一个奴隸通常得到一間茅屋,一小塊土地,有他自己的經济,他以谷物和牲畜作为一份不大的贡稅缴納給主人,这一隸属形式便成为日后封建制度发展的萌芽之一。在周族克商以前的階段,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原始形式的農奴制——那就是“耕者九一”(孟子梁惠王)的隸属关系。龍子称:“治地莫善于助”(孟子滕文公),可見这是一种比較緩和的隸属形式。周族的大征服曾將这一隸屬形式带到了普遍的地位。如左传定公四年载:魯衛之封皆“疆以周索”。“索”卽土地法。这是將周人  相似文献   
39.
<正> 甲午海战,包括三次海战,即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海战。威海海战,乃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海军的最后一战。这次海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北洋舰队广大将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却是将永远彪炳史册的。  相似文献   
40.
《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何时?一般认为始于19世纪60年代。此说将中国的近代化归结为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产物,是一种简单化的片面认识,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认为,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早期近代化即已开始启动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但未曾促进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的发展,反倒使其趋于式微而终至夭折。还必须看到,60年代中期开始的近代化乃是第二次启动,也不能说完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产物,而主要是海防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理论转向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