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14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一般人们往往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尺度武断地将儒家义利观认定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其实传统儒家义利观是不断“与时进焉” ,不断演进和丰富的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儒家义利观体系 ,即 :本体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在道德本质上 ,它坚持了道义主体论倾向 ,逻辑表述为 :义为利之本 ,义重利轻 ,义以建利 ,义利统一。就价值而言 ,个体人在现实中所面对纷争进行正确选择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应用价值 ;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政治伦理意义上 ,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传统儒家义利观 ,经过不断演进 ,通过有效解决现实世界利益冲突形成道德观念体系和操作原则 ,成为中国主流义利观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82.
本文以消费者信任为基础,从网购消费者涉入、消费者个性特征关系上,深入探究影响网购消费者再惠顾意愿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卖方的信任态度对其再惠顾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涉入态度.这意味着卖方必须注重自身的信用累积,通过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并在安全性上塑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以促成消费者网上交易的意愿,增强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的正向体验及涉入.  相似文献   
283.
公共性:从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永恒话题,是公共生活的根本属性。形而上的公共性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约束力的公共精神。形而下的公共性表现为公共权力对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作为抽象的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必须还原现实的公共生活,通过公共利益体现其在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着潜移默化的融合趋势,公共性也因而受到威胁,缓解公共性危机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对公共利益的更广泛的共识,达成行动的一致,进而使公共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84.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同时,要积极拓宽国际市场领域扩大出口,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寻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85.
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最常面对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有效而妥善地处理和化解各种冲突,以增强组织的群体内在动力,激发组织自身活力。共生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整体论思维和整合性方法,为人们认知和解决管理中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法论指导。客观认知管理活动中的冲突,要走出道德预判的类型谱系,区分利益型冲突、结构型冲突、异质性管理文化冲突和角色间的存在性冲突,针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公私观念偏差、科层制与等级观念交错、社会异质性特征加剧等现实情境,挖掘冲突的产生根源。要破解管理冲突困境,须建构管理共生体——变革组织结构,从管控转向授权赋能;构建主体间性,从二元对立走向主体间共生;优化组织制度,从自利走向共享;缔结心理契约,从自我封闭走向包容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