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虚拟享用是人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和实践行为。虚拟享用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在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既可使个体同自然、社会和自己和谐相处,也可刺激人的占有、消费和炫耀的欲望,以致超出同代和代际规定给它的伦理界限,造成奢侈和浪费。虚拟享用本身无善恶之分,但虚拟享用的实现方式却有好坏之别,关键在于社会给出的是何种样式的设置。着眼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需要、欲望、虚拟享用,达于发现造成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和社会设置,指明一种趋向和谐发展的可能形态,是伦理批判的终极目的,也是伦理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2.
人之特殊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性质,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停止生产和交往,以获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生活资料。但生产和交往却不是任意的,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就是社会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以主客体间关系为主的技术制度,以主体间关系为主的社会规范。技术制度和社会规范原本是用来保证效率和公平,但它一经形成,其意义就不再增加了。当社会规范体系不再为生产和交往提供一个不断拓展的意义空间时,社会转型也就到来了。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矛盾为表现方式而为人之活动寻找新的意义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社会转型与评价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评价悖论现象的发生评价悖论是不同价值体系之冲突的集中表现;也是人们借助于评价这一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进行社会整合、自我整合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努力。评价悖论作为转型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原始发生的最终根源乃在于,社会和个体的多重需要面对有限价值物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的不可得兼性,以及其价值物面对人之无限的需要其价值属性的有限性。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人,其需要是多重的;但其多重的需要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是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于是,他不得不根据自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外界环境的客观需求,把某一需要…  相似文献   
54.
晏辉 《人文杂志》2007,(3):9-15
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人自己,为人类带来了福祉,这是近代以来人们直观到的一个基本事实。然而,科学技术却是一个悖论式的存在,在带来创价的同时,也把人们置于危险的境地。于是,对科学技术之原始发生的人性根源、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技的人类学后果进行哲学上的反思与批判是可能的,也是应当的。  相似文献   
55.
晏辉 《学术研究》2007,42(9):46-5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引发了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异化的讨论,也使马克思哲学进到了中国哲学讨论的视野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特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价值逻辑与事实逻辑的研究。马克思作为现代性起始阶段的见证人和研究者,透析了资本的运行逻辑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后果,在立场与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需进一步研究的哲学遗产。资本运行逻辑的当代形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当代的哲学问题,其根本性和核心性的问题有:现代性问题、复杂性和风险问题、公共性问题、文化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6.
生活世界:实践、意义促创与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 《河北学刊》2004,24(2):46-51
意向意识与实践活动--生活世界之成为可能的现实基础 "世"作为单体字指的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人自我照面并相互映现.当一个人出现在"世"里,我们就说他"出世"("入世")、"在世".  相似文献   
57.
思,作为人类存在方式之一种,使人类超拔于有限的、具体的物性界,而进到一个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界.哲学不但思着不同于思本身的对象,而且还思着思本身.“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绝不意味着迄今为止各种名号的哲学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恰恰相反,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以至教条化,使其失去了批判的和反思的特质,而变成了实用的.世界历史交往形式的拓展,当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强烈地要求着哲学重建与重建哲学.由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合著的、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作为最新研究成果,正是这种重建的可贵尝试.这体现在《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以下简称《导引》)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58.
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起自于全球化的世界图景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从主体层面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政府价值观、民众价值观;从结构说,它包括公平观、效率观、自由观、生态观和公共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包括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和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应该是话语权力的公平分配及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适度吸收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对资本的研究提升到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的高度。经济哲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充分体现出他正视现代性,重视现代性,又通过批判现代性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理路。资本的运行逻辑及其人类学后果构成了现代性的经济形态;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又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私有制是现代性的政治形态;普遍的交换和全面的需求体系使基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广泛交往成为必然。于是,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世界历史交往得以形成,全球化、世界化是现代性的社会形态。只有彻底消灭劳动异化,消灭违背正义原则的私有制,才能回归人本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约地说,资本、私有制、世界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逻辑的内在结构,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揭示这种结构的方法论基础。这些哲学画面勾勒出马克思资本研究的一个清晰内在逻辑:资本——私有制——历史交往——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60.
晏辉 《河北学刊》2023,(5):48-62
现代政治结构之根本不同于过往社会形态的方面,就在于它从本质主义出发界定和规定自身,将政治等同于权术、权谋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改造成朝向终极之善的观念、知识和理性。只有将特殊意志置于一般意志之上、将实践理性置于实用理性之前、将公共意志置于个人意志之首,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等价值原则的制度安排才会产生。现代政治观念的确立只是坚定了信念、确定了方向,只有找寻到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才能确实找到其始点、要素、环节和道路,这是拥有和分有逻各斯而行动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知识、理论和思想,而不是情绪、意见和常识。当把观念和知识统合地运用到政治事务中,一种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结合到行动中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就会产生,这就是理性。理智和努斯是实践理性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沉思的理智是对不变事物的沉思,实践的理智是对可变事物的考虑,考虑和推理是一回事;努斯则是基于欲求而对某种善的事物的追求,它既要求获得就事物自身而言的真,又要求获得对于人而言像真、似真的事物,即善自身。现代政治结构既是目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一个追求和实现终极之善的政治自身就是善的,其本身就值得追求,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