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是 :瞄准电子学科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讲练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鼓励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建设良好的工程环境。  相似文献   
62.
本文认为 ,发生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体论问题以及实践本体的双重误解造成的 ;首先本体论问题被误解或被混淆为起源与本源问题 ;其次 ,实践本体则被误解或被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本文将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理解与实践本体的本质还原 ,提供一种“新实践美学”的构想。同时 ,本文还将以此为基础对后实践美学非常普遍的超越主义倾向进行剖析 ,揭示其本质上的异化性  相似文献   
63.
朱刚  李栋 《江海学刊》2012,(3):192-200,239
多人同题写作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起初往往产生于文人集会之中,到唐宋时期,则逐渐频繁地出现非集会的模式。从北宋时期《明妃曲》、"超然台"、《千秋岁》、"中兴碑"等多次同题写作现象来看,这种写作方式的实现,不但依赖于当时信息传播的便利,也体现了士大夫作者在集体表达上的发展:从朋友圈子开始,通过政治立场、文学趋尚等方面的互相认同,而走向公共化;从有意的邀约、组织,而走向众人的自发唱和;从偶然的情感共鸣,而走向多角度、多主题的自觉探讨。这说明北宋士大夫阶层已具有普遍的文学关联,对当时的文学环境形成了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64.
以近年油气管道特大事故为案例,对造成油气管道事故发生中的人员误操作这一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防止人员误操作的主要措施,对提高管道安全运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主持人的话     
下面刊发的卞东波、侯体健、周剑之的三篇论文一齐为我所获,是在2013年9月于江西赣州召开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上。此种依研究领域为界组建的全国性学会,时常被人戏称为"江湖"大会。不过,历来武侠小说所描绘的"江湖"或"武林"豪杰,大抵以互相保密的方法练习的结果来比拼高低,而这保密方法的来历,不是特殊的"秘笈",便是特殊的师承。一个学者若以这样幻想的模式——练成独门绝技去力压群雄——来设计自己的学术道路,怕会始终停留在画饼充饥的地步。学  相似文献   
66.
海德格尔从人与存在的根本关联出发,将筑造与居住揭示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通过设立位置而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进行庇护。如此,筑造与栖居本质上就是存在的事件,是存在自身的运作。列维纳斯则从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可还原的伦理关联出发,把居住理解为自我借以出离存在、建立自我内在性的基本方式,把居所揭示为人类活动的可能性条件,赋予其以超越论的开端地位。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对居所、居住的不同思考折射出西方哲学理解人之为人的两种进路:是从人与存在的关联出发理解人的本质,还是从人与人格化的上帝(具体化为他人)之关联出发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7.
若将民俗学的理论演进放入人文科学的范式转换中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民俗学的理论发展与人文科学的整体进步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因此,要定位民俗学科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除了从自身的理论演进之中寻找合法性和必然性之外,还可以从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乃至从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如何推动了学科发展的眼光进行反思。对于民俗学这样的学科而言,这种"以史为鉴"、"以史为凭"的眼光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8.
1960年7月22日星期五晴 今天下午召开全系师生大会,宣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消息:按中央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指示精神,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文专业和藏语文专业的全体师生,要离开课堂,分赴青、甘、川、藏等省的藏区抢救史诗<格萨尔>,搜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当时我们刚从黄南州同仁县开荒回来,身体极度衰弱,听到要出远行的消息,心想与其坐地养病,不如外出闯荡一番.  相似文献   
69.
"人之为人"究竟何在,自古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而勒维纳斯则把人规定为"我在此".这两种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同理解源自两种不同的视野:一是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一是从我与他人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前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存在的澄清;后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他人的本质.这两种理解标志着西方思想在理解人之为人问题上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70.
草原铺上了彩锦 雪山飞起了长虹, 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了, 听! 战斗的鼓角山摇地动。 每当我们乘马在晓林中驰骋 就想,起那明亮的北斗星辰; 每当我们近来一个胜利, 就想起伟大导师毛泽东。 漫长的寒冬之夜啊, 是您把重重迷雾驱尽, 给人间带来和暖的春风; 布满暗礁险滩的激流中, 是您把轮舵拔正, 革命的航船扬帆远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