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一中国人的知行统一、行高于知的积极进取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探究并利用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格物致知”之学。为具体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人的理性认识把握客观世界,提供了实证的工具或方法。早在古老典籍《大学》中,就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说,要获得知识,就须探究事物;探究事物之后,该事物的知识就到手了。显然,“格物致知”是一个深刻的认识论命题,含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但《大学》仅只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没有作出充分解释,宋明  相似文献   
62.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63.
一系统论的方法论意义在当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把系统论的基本规律融进唯物辩证法之中,以形成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已成为我国哲学界的一项紧迫任务。但是,我们从开始这样做直到现在,却碰到了两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系统论作为辩证法的规律,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它与辩证法原有的规律即矛盾论又是什么关系?孙凯飞先生在《“序”在系统论中的含义──兼谈系统整体协同运动规律与辩证法原有规律的关系》(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系统科学所揭示的根本规律是系统整体协同运动的规律”。这一规律与辩证法原…  相似文献   
64.
社会实践观还是交往实践观?──“交往实践观”献疑朱宝信在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深入讨论中,有论者提出了“交往实践观”,这一论点对推进马克思实践观内含的交往性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依此提出交往实践观,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交往实践观,笔者对此则...  相似文献   
65.
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客体性基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朱宝信写作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其短短的篇幅,却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作用,这一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通过...  相似文献   
66.
现代中国与古代传统关系管见──常思敏先生《传统与现实生活》献疑朱宝信(驻马店地区卫校)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文化究竟应当占据什么位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常思敏先生在《传统与现实生活》(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7.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质.人的社会性或社会联系既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又指处于这种关系或联系中的各个个人.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发展自身,而社会关系的规律性则给人们的发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社会关系的前进变化显示了人的日益趋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8.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 ,一方面 ,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 ,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 ,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9.
论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有 :马克思并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一词 ;《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探讨被忽略不计 ;并未研究历史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抽掉哲学观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才开始的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倒成了《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70.
如果将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西方呈现为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外观。就总的特征而言,西方是科学(理性)中心主义,中国是伦理(价值)中心主义。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导向下,西方人并不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完善,而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作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伦理价值主义的导向下,中国人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完善,而不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作用,未能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只是维系或恢复原有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因此,西方文化表现为“个人的非超越”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